中职《语文》阶段测验试卷附答案姓名一、语言训练(2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5分)A.兑.换(duì)神甫.(pǔ)肖.像(xiào)忽必烈汗.(hán)B.两讫.(qì)服侍(sì)迁徙.(xǐ)耳闻目睹.(dǔ)C.宁谧.(mì)山脊.(jǐ)婀娜(nuó)游目骋.怀(chěng)D.枢.纽(qū)訇.然(hōng)龟.裂(jūn)一骑.红尘(jì)2、对下列各句中引号作用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B )。
(5分)A.地球有“水球”之称。
(表示强调)B.水球“缺水”。
(表示强调)C.中国,世界上的“贫水国”。
(表示有特别的含义)D.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往往在水井干枯了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水的价值。
”(表示有特别的含义)3、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0分)(1)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拟人)(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衬托)(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借喻)(4)于是,神州大地开始躁动起来了。
(拟人)(5)小王,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借代)(6)他们是名正言顺的农民,却不愿意名正言顺的居住在农村,反而名不正、言不顺的跑到城里来找工作。
(反复)(7)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暗喻)(8)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反问)(9)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
(明喻)(10)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二、课文理解。
(20分)1、填空(14分)(1)《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南州”,泛指南部地区,交代了荔枝的产地;“六月”,指阴历六月,说明了荔枝的成熟期;“丹”描绘了成熟荔枝的颜色。
这样的标题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诗的意境,很有吸引力。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句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宋代苏轼的《食荔枝》中的句子。
(3)《守财奴》作者是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
他创作的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包括《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
(4)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的语言艺术形式。
其中“对仗工整”要求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句法相同这四项。
2、选择题(6分)1、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句是(D )A.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比喻、比拟)B.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比喻、比拟)C.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比喻、比拟)D.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比喻、比拟、夸张)2、对标题《我的空中楼阁》的礼节,最正确的一项是(B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自己的小屋因建在山上,又处在朦胧烟雾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B.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既指建于山上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小屋,又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C.运用象征手法。
位于山上的小屋,象征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向往与追求。
D.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通过描写建于山上的小屋,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三、语段精读(30分)(一)阅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回答后面的问题。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解释下列居中加点词。
(4分)(1)实.如丹,夏熟。
果实(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实际情况(3)若离本.枝。
根(4)命工吏图.而书.之。
绘图,书写2、白居易写《荔枝图序》的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回答)(2分)“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3、下列是对第一段文字结构顺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A.分两层,先说明生产知识,再说明生态知识。
B.说明荔枝的外形特征,是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C.说明荔枝的果实,是由表及里的顺序。
D.全段文字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进行说明的。
4、课文哪些地方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文字,各有什么作用?(2分)(1)居易文并设置疑问,一是使读者对荔枝的形态有个初步印象;而是引起阅读兴趣;三是引出下文。
(2)引“壳如红缯”,说明荔枝的外壳特征。
(3)引“膜如紫绡”,说明“膜”的颜色。
(4)引“瓤肉莹白如冰雪”,说明果肉的颜色。
(5)引“一日而色变……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很多谈论炒股的文章里说,炒股,70%的人赔钱,20%的人不赔不挣打个平手,只哟10%的人赚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
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
”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出来。
”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第一个小偷悄悄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了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
农夫在拐弯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
农夫说他丢了一只羊。
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向这边树林里走去了,现在还能抓住他。
”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
第二个小偷趁机把驴牵走了。
农夫从树林里回来一看,驴子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
走着走着,他见池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
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哭诉:“人家让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实在是太累了,我在池塘边坐下来休息,睡着了,睡梦中把那口袋推到水里去了。
”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
那人说:“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口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福。
”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
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是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炒股的三大陷阱:大意、轻信与贪婪。
这个故事里的“农夫”你猜是谁?那就是我。
1、请扼要解释故事中农夫的“大意、轻信与贪婪”的具体表现。
(5分)大意:没有意识到遇到小偷的潜在危险。
轻信:将驴交给了陌生的“好心人”。
贪婪:希望挽回损失同时还赚大钱。
2、故事中农夫最需要客服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5分)贪婪。
丢了衣服,连人都无法做了,一切都难以挽回。
(三)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节选),回答有关问题: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
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
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
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
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
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
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只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1、北方的秋季与其他地方的秋季相比,具有什么特点?(引用原文回答)(2分)“北方的秋季也特别地觉得很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2、第二段第一句勾画北平近郊的秋色,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2分)北平的秋季视野广阔,金风肃杀,色彩浓烈,表现出十足的秋味,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3、作者为什么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3分)北平的秋天更能给人以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更能给人以严肃、凄凉、沉静之感。
4、把这篇短文与《故都的秋》作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3分)A.都意在表现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B.自然景物中都浸透着一种文化意蕴。
C.都把南国之秋与北平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D.都运用了形象的比喻。
四、写作训练:(30分)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有下列一段文字: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
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
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
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是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指导,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以“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