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音史复习大纲大一上学期

中国古代音史复习大纲大一上学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大一上学期《中国音乐史》课程期末考查说明

评分标准:(面试背诵占总评成绩的60%,课堂笔记本占总评成绩的40%)

① 90分至95分背诵流利熟练;且加进个人补充资料;且课堂笔记本达到精美艺术品

标准的。

② 80分至90分 背诵流利熟练;课堂笔记字迹工整,美观大方。详细完整的。

③ 60分至80分 背诵有少许错误,有停顿;课堂笔记本完整的。

④ 不及格 背诵有较多错误;有多次旷课纪录(一次扣5分);拒交课堂笔记本的。

一 中国音乐史分期

中国音乐史分期一览表

时期 大约起止时间 所属范围

远古夏商时期 公元前11世纪以前

史 周秦音乐(春秋战国) 公元前11世纪——前206

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前206——公元589年

隋唐音乐 589——960年

辽、宋、金、元音乐 960年——1368年

明、清音乐 1368年——1912年

民国时期的音乐 1912年——1949年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建国后音乐 1949年——1980年 中国当代音乐史

二、先秦乐律学

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其中五声是指中国古代用“宫商角徵羽”作为音阶中各音的阶名,在此基础上,以“变”来表示低半音,用“清”来表示高半音。常用‘变宫’、‘变徵’两个音作为衬托或丰富五声之用”,以此来形成“七声音阶”。在十二律中,一般说来,一个律就是一个半音。但这些半音有大小半音之分。六个单数的半音被称为“六律”,六个双数的半音被称为“六吕”,把“六律”和“六吕”合起来,就是十二律吕,分别是:

黄 大 太 夹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簇 钟 洗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著名乐舞

(一)原始社会乐舞: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葛天氏乐舞和阴康氏部落的健身乐舞

黄帝部落时期,以云为图腾崇拜的乐舞《云门大卷》。

尧帝时歌颂天上西方星座的《咸池》

舜帝时歌颂舜统治美德的宗教乐舞《大韶》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乐舞

夏初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著名乐舞《大夏》

商初歌颂商汤讨伐夏桀的著名乐舞《大镬》

周初歌颂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的著名乐舞《大武》

四、 周秦时期乐器的分类----八音

按照乐器制作材料角度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共八大类。各类代表乐器如下:

(一)金类 钟 编钟 镛 铎 铙 镈

(二)石类 磬 编磬

(三)土类 埙 缶

(四)革类 土鼓 楹鼓

(五)丝类 琴 瑟 筝 筑

(六)木类 zhu yu

(七)匏类 簧 笙 芋

(八)竹类 箫 龠 管

五、 汉代宫廷音乐机构---乐府

(一)时间:产生于公元前112年,取消于公元前6年。

(二)主要人物:协律都尉李延年为领导人,管理音乐。以司马相如为首的十几位文学家负责编写歌词。

(三)主要任务:派宫廷乐工下到民间广泛收集民间音乐;利用这些民间歌曲素材来创作和填写新的歌词、 创作和改编新的曲调、以及组织乐工进行乐队编配、演唱及演奏。

(四)汉代的乐府名作有《江南》、《上邪》、《长歌行》。

六、相和歌和相和大曲

是汉代宫廷音乐机构----“乐府”中重要的宫廷音乐品种。相和歌是概括了汉代以来主要在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其中有原始民歌,也有采集到宫廷后根据民歌进行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也有以此发展的大型歌舞曲---“相和大曲”。相和歌的原始形式只有清唱,所谓徒歌;进一步是清唱加帮腔,叫但歌;再进一步用弹拨乐器和管乐器伴奏,由一人手执着“节”乐器,边击边唱,这才是相和歌。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其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艳;2 曲和解;3趋和乱。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七、隋唐宫廷“燕乐”及变迁

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 且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隋唐以来,宫廷燕乐的管理模式经历了一个从“多部伎”阶段到“坐、立部伎阶段的变迁过程。多部伎是按照乐曲的来源或国别进行分类。唐高宗时期的十部乐分别为“清商伎、西凉伎、龟兹伎、天竺伎、康国伎、疏勒伎、安国伎、高丽伎、

燕乐四曲、高昌伎“。至玄宗时按音乐的表演姿式或乐曲风格改“十部乐”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坐部伎”人数较少,乐师技艺高超,乐器声音比较清细,在台上坐奏,

“立部伎”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喧闹的合奏,其演奏技艺较“坐部伎”低。坐部中不合格者被降至立部,立部中不合格者被降至“雅乐”队中,可以看出,唐代“雅乐”之衰落景象。

八、唐代著名的宫廷音乐品种——大曲

大曲又称“燕乐大曲” 是唐代宫廷中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宫廷乐舞。是汉代宫廷高级音乐品种“相和大曲”和南朝时宫廷高级音乐品种“清商大曲”在唐朝宫廷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诗中所叙,其结构大致如下:

1散序,由器乐演奏,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2 中序或拍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3入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大曲的代表作品如此外还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

九、 中古时期的鼓吹音乐

在汉以来我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谓之“鼓吹”。大约在秦末汉初之际,鼓吹乐就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当鼓吹乐传入中原地区被朝廷采用后以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同时亦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即仪仗)。

2 横吹:因用横吹(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横吹的乐队一般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有时还加用筚篥和排箫。

3 短箫铙歌:也叫骑吹,是用笳、排箫、铙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此时鼓吹一方面延续了汉以来的传统,另一方面则用鲜卑族的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做“真人代歌”,亦称“代北”。

十、 宋代词体歌曲

宋代词体歌曲又称“曲子词”。它的得名源于这种体裁的创作过程,即先有“曲子”,后有“词”。宋代文人在作词时按照已有曲牌“依声填词”。曲牌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隋唐以来大量民歌;2挑选精品民歌;3对曲调按照“格律”标准加工改编形成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 定曲牌(词牌)4文人依据曲调格律填入新词。同一曲牌在填词时可能会有一些词曲结合上的变化,称之为“减字、偷声、摊破、犯调”等。在音乐体裁上还分“令”“引”、“近”、“慢”等不同结构。

十一、姜夔和他的自度曲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著名的音乐家词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幼年父死寄居汉阳姐姐家。成年后屡试不第,往来于鄂、赣、皖、浙、苏之间,靠在大官僚府第作幕僚为生。终生不仕,病死于杭州。

作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其中《扬州慢》、《凄凉犯》、《杏花天影》、《鬲溪梅令》等十七首自度曲均附有古工尺谱。作品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情调感伤,但往往也曲折的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十二、 元明清琵琶音乐

琵琶这一时期在民间已经相当普及,出现了许多出色的琵琶曲。《海青》,全称叫《海青拿天鹅》,亦称《拿鹅》。它是一首反映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狩猎生活的琵琶套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经过明、清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明代的著名琵琶演奏家有李世楼、汤应曾等。其中汤应曾以演奏《楚汉》一曲久负盛名。目前所知最早的与《楚汉》相似的琵琶曲曲谱应是清“嘉庆”23 年(1818)华秋苹所编《琵琶谱》(史称《华氏琵琶谱》)中的《十面埋伏》。在清朝光绪年间(1895年)由李芳园编的《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谱》中也载有一首描写垓下之战的《霸王卸甲》。而两曲所不同的是:《十面埋伏》所描写的是壮观的战争场面,而《霸王卸甲》则更着意刻划项羽在特定情景下内心情感的变化。

十三、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大型的曲牌连缀结构的说唱音乐品种。一部诸宫调通常由许多种不同宫调的曲式单元联合组成,以说白插入其间。各曲式单元的组织形式多样,有属于单个曲牌叠唱或不叠唱的;有若干曲牌连缀后加尾声的。但更多的是缠达、缠令式的套曲结构。各曲式单元中的曲牌都用同一宫调。但就各单元相互联接的关系来讲,则属于不同宫调。这就是“诸宫调”名称的由来。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佑(1068--1093)年间,发展盛行于宋金元。首创艺人是泽州人孔三传。现存唱本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诸宫调所用乐器,开始是鼓板一套,唱者自己击鼓。南宋时大概加了琵琶等乐器。

十四、 元代杂剧

1 产生时间:宋元之交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

2、结构:元杂剧通常以一本四折演述一个故事。有时因为剧情需要可在折与折之间加一类似序幕的短小的过场戏,称为“楔子”。 (“楔子”短小,以说白为主,通常只有一两支歌曲)。有些比较复杂的故事用一本演述有困难时,则可增加本数。(如西厢记杂剧由五本构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 3 音乐方面每折均用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套曲,(沿用诸宫调音乐结构)通常都在十曲以上。换折时改用另一宫调。所用乐曲都是以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方音乐。故史称“北曲”。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筝、拍板等。

4 杂剧每折只用一个角色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有的剧本全本都由同一角色唱,有的换折时改用另一角色唱。

5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王实莆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

十五、明清时期的戏曲剧种昆剧(昆山腔)

1音乐史上发展的三个时期:

a起源时期--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

b改革时期--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 - 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

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 “水磨腔”。

c蓬勃兴盛的时期--(清康熙、 乾隆年间)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2 昆山腔的唱腔风格:改进后的昆山腔发展了南曲“字少声多”与“轻柔婉转”的特点。在慢板中,常加用“赠板”,即将原调加花,节奏放慢一倍。演唱上注意音调的抑扬和表情的细腻,形成一种“转音若丝”的唱腔风格。

3乐队伴奏:伴奏除以曲笛为主外,还加用笙、琵琶、三弦、鼓板等多种乐器予以组合。

4著名昆剧作品:明代有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清代有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十六、中国古琴的发展脉络

1中国的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师旷和伯牙以及著名琴曲《流水》。

2进入到西汉中期以后,古琴就确定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式。东汉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魏晋间嵇康的《广陵散》等,都是在这时期产生和流传的。另外,由南朝梁代左丘明所作的《碣石调·幽兰》一曲用文字谱记谱,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琴文字谱。

3进入隋唐以后,古琴记谱法经初唐赵耶利及晚唐曹柔等人改进,逐渐形成了“减字谱”的记谱方式。这时期著名的琴曲有陆龟蒙的《醉渔唱晚》;由陈康士原作、赵耶利改编的《离骚》以及颜师古的《梅花三弄》等。

4 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沔为首的浙派最为著名。此派琴家的作品大多以描写自然风光、渔樵生活为主要内容。此派的代表作品有郭沔的《潇湘水云》等。

5明初,由王子朱权编订的《神奇密谱》收录了明代及明朝以前的琴曲3000多首。为中国古琴曲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代中叶,江苏常熟琴家严徵发起成立的明代著名琴派“虞山派”讲究轻、微、淡、远的演奏风格,并编有《松弦馆琴谱》。

6 清代各琴派,以徐长迂、徐琪为代表的广陵派,以张孔山为代表的蜀派,以祝凤嘴为代表的浦城派等最为知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