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大一重点

古代文学大一重点

《候人歌》“候人兮猗!” (《吕氏春秋·音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四始:风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颂的第一篇《周颂·清庙》,称“四始”。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风、雅、颂是诗的性质、音乐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作法上的分类。

四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

鲁、齐、韩为今文经学,毛《诗》出现较晚,是述而不作的古文经学。

东汉末郑玄笺毛《诗》,郑学昌,毛《诗》行,余三家《诗》渐亡。

今存者毛《诗》。

内容:《诗经》从主题来分,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社会政治诗:赞美或讽刺政治,发抒感慨,表达对生活的愤懑和忧伤。

婚恋情爱诗:歌咏爱情,抒写恋爱、婚姻的甜蜜和苦恼,反映周人生活的侧面。

祭祖颂歌,史诗和农事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是歌功颂德之作。

艺术特征一、现实主义精神: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构成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句式、章法和语言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2、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3、节奏鲜明,音韵协洽,有天然音乐美感。

4、语言很有特色。

①词汇丰富。

②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

《尚书》:《书经》,中国最早史书,重大政治文件汇编。

上溯尧舜,下讫春秋秦穆公,跨时1500多年。

内容:古帝王文告、军臣谈话记录。

《春秋》鲁国编年史,孔子修订。

我国第一部系统编年史。

鲁隐公(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

历史大纲,文字简短。

《国语》我国现存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约战国初成书。

自西周穆王征犬戎,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500年历史。

21卷,以国分类,各自成章。

《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系采取《春秋》的大纲,并参考当时史籍写成。

是当时一部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了鲁隐公(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8),共245年。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始于战国,止于秦灭六国(前460 —前220 ),约240余年。

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活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社会矛盾。

“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并称“春秋三传”。

前两传纯用义理释《春秋》,《左传》配合《春秋》记录有关史事(亦阐《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寓有意,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即所谓“微言大义”,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政治思想核心为“仁”与“礼”。

《孟子》的文学价值:第一,神情毕现的孟轲形象。

第二,至精至密的论辨艺术。

第三,气盛辞壮的语言风格。

第四,新颖独到的文论见解。

《庄子》思想特征:出世哲学。

人生态度: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精神追求:逍遥自在。

艺术特征:超凡脱俗的思想。

峥嵘浩荡的议论。

汪洋恣肆的文风。

恢诡谲怪的形象一,异彩纷呈的故事情节。

二,奇幻谲诡的想象。

三,空灵飘忽的行文风格。

四,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五,细腻逼真的描写。

六,谐趣和讥刺横生。

《史记》列传根据其叙述人物的方式分成4种类型:①专传。

即一个人一篇传记,如《魏公子列传》。

②合传。

即两个人以上合写成一篇传记,如《屈原贾生列传》。

③附传。

在一个人传记之后,附带叙述与之有关或事迹相近人的传记,如《魏其武安侯列传》,如插入了灌夫的传记。

④类传。

把同类人物写入同一传记中,如《酷吏列传》。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首先,用“互见法”写人。

即在本人传记中表现该人物主要特点。

其他事件和性格特点置别人传记中描述。

既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

如《高祖本纪》。

其次,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

二、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互相衬托。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凸现人物特点。

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

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汉赋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骚体赋(骚赋)时期:汉初。

代表作家: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等。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枚乘《七发》汉大赋(新体赋)全盛时期:西汉中后期。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合称《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杨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抒情小赋时期:东汉。

代表作家: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原义:音乐机关名称。

秦:乐府;西汉:乐府(乐府令)和太乐(太乐令)东汉:黄门鼓吹署(承华令)和太予乐署(太予乐令)。

职能: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词。

音乐机构转为诗体名称。

汉:歌诗;六朝:乐府。

即由乐府机关收集、整理和保存下来的,合乐而歌的诗歌。

新乐府:唐代:元白新乐府运动。

新题写时事,不必入乐。

(一)民生痛苦与社会矛盾。

1.战争罪恶、行役劳苦。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古歌》等。

2.剥削压迫导致的困顿与反抗。

《平陵东》、《妇病行》、《东门行》等3.寓言诗。

借动物倾吐受害者的声音。

如《雉子斑》、《乌生》、《枯鱼过河泣》、《蛱蝶行》。

(二)上层社会的奢淫丑恶。

《陌上桑》、《孤儿行》、《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三)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

女性的歌唱。

《上邪》、《有所思》、《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靡芜》、《孔雀东南飞》。

(四)郊庙祭祀诗。

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司马相如《郊祀歌》。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传统。

反映社会现实广阔深刻。

2.叙事为主,详略得当。

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3.人物形象鲜明。

行为典型,语言个性化,善用细节刻画人物、环境场面烘托人物。

4.语言浑朴自然、言近旨远。

口语,富表现力和生活气息。

5.形式多样。

有四、五言诗,而以杂言居多。

6.独特的比兴运用。

《古诗十九首》概况:最早见于《昭明文选》。

萧统收集、选编的一组无名氏的五言诗。

年代:东汉中后期,东汉顺帝以后,献帝建安以前。

作者:中下层文人,非一人一时之作。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独特的审美特色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3、特色: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诗20余首,文140余篇。

军事著作《孙子略解》、《兵书要略》、《兵法接要》。

曹丕诗歌:存诗近40首。

多乐府形式。

五、七言成就较高。

散文:通脱流畅,生动活泼,富抒情性。

文论:《典论·论文》。

曹植《白马篇》《洛神赋》魏晋风度:魏晋知识分子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的言谈举止,被称为魏晋风度。

思想性格: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外坦荡而内淳至”。

对现实不满,鄙视礼法。

以佯狂掩饰狷介。

借游戏文字挖苦讽刺礼法之士。

如《猕猴赋》《大人先生传》。

用酣醉回避政治是非。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正始之音:1.“正始”是魏齐王曹芳年号(240-249)。

2.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3.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包括正始后到西晋立国(265)时期的文学也称“正始之音”。

4.文学特点:抒写个人忧愤。

诗歌与玄理结合,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竹林七贤:正始年间(240-249)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咸、向秀、山涛七人常聚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太康诗风:1.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太康士人生活求实逐利,清谈纵欲。

表现到创作上:诗歌内容:“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乏现实意义。

创作风格:繁缛绮靡。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1.游仙诗的渊源:上溯先秦,屈原《离骚》幻想神游天界。

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游仙诗》。

2.游仙诗的倾向:一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如汉乐府《长歌行》;一愤世嫉俗,有所寄托。

如曹植《游仙诗》。

郭璞对游仙诗的新创:取游仙方式,创造浪漫神仙境界,表达超脱尘世的情绪和态度。

感情真实,情采斐然,形象生动。

玄言诗:盛行于东晋,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敷陈玄学义理)的诗歌。

代表作家孙绰、许询。

特征:1.“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挚感情。

2.提倡“得意忘象”,把自然景物作为领略玄趣的对象。

影响山水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恬美的田园景物,悠然自得的心境。

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1、描绘农村景色和归隐生活。

如《归园田居》、《怀古田舍》。

2、歌咏劳动生活。

感情朴素真挚,生活气息浓厚。

如《归田园居》三。

3、抒写农村生活的贫苦。

如《于西田获早稻》。

4、描写作家的理想社会。

如《桃花源诗并记》。

一、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诗化。

白描手法,点染勾画。

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

二、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语言质朴简炼。

自然,精当,贴切。

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榜样。

元嘉诗风特点:山水诗蔚起。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谢灵运奠定中国山水文学基础;鲍照的创作雄健豪放,为七言、杂言诗繁荣发展开拓道路。

永明体特点:讲求格律、对偶。

代表作家:沈约、谢朓。

宫体诗特点:描写女性和宫廷生活,风格轻绮柔靡。

作家: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

谢灵运山水诗特点成就:(一)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先叙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由局部景物描写中表现情思韵味,朝情景交融方向发展,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三)生动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声、光、色。

(一)大批创作山水诗,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领域。

(二)山水诗发展的初始阶段,借山水以谈玄理(包括佛理),谈玄之处不免滞重迂拙。

如《登石室饭僧诗》:“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三)作品有佳句而无完篇,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节奏冗缓。

谢眺诗特点成就:首先,以写景见长,善于在寻常景物中发现新美感,构造清新明丽的意象,落尽华饰,天然韵味。

其次,能对自然景物作选择、提炼,重新安排。

不似谢灵运寓目成句、随意铺排。

第三,语言流畅明白,去除晦涩与赘典,浅近易解,几近口语。

第四,五言四句的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一)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二)情感迷惘忧伤,写景清丽悠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