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汉大赋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
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
“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
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Ⅰ《七发》枚乘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
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二、七事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
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
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
“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
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
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
(第7-9段)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三、主题内容2.前四件事的“宫居而闺处”的范围,为太子逐一否定:田猎、观涛超越了宫墙,对太子有所触动。
3.最后一件事。
“妙言要道”的精神良药致使太子病己,简要。
正是汉大赋“劝百讽一”之处。
四、《七发》的文学特点1.以“巨丽”为美,以奇为美,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
2.题材和内容:以“铺陈写物”为重点,多方面开拓了文学题材。
开启了“劝百讽一”的内容模式3.在体制结构上:鸿篇巨制,韵散结合,设为问答,分段立题,分类状物4.辞藻丰富,铺陈渲染,手法多样(《文心雕龙》-“夸丽风骇”)五、《七发》的历史地位1.标志汉大赋形成(散体大赋)2.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3.“七体”开山之作————散体大赋兴盛的时代背景————1.(散体大赋)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2.西汉武帝时代呈祥的皇权、帝国威望和气势3.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的美学方式4.汉武帝对于”润色鸿业“的文学样式的欣赏,使其成为文士进身之阶Ⅱ司马相如(汉代最重要的辞赋作家)的辞赋及其特点《子虚》《上林》是汉赋中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子虚》虚构子虚、乌有、之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以及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骨架。
《天子游猎赋》主题内容;:歌颂汉帝国的强大声威,维护中央王朝大一统,体现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又兼讽喻劝谏。
特点:1.虚构人物,夸大内容,劝百讽一2.铺张扬厉的手法,博富绚丽的辞藻。
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巨丽之美。
Ⅲ杨雄以44岁为界| ①前期《蜀都赋》为汉代第一篇京都赋。
另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四大赋。
对司马相如多有模仿和突破。
②后期,自述情怀的《解嘲》《逐贫赋》最为人称道。
(晚年对赋产生批判)Ⅳ东汉大赋代表作家班固和张衡(一)班固《两都赋》在作品题材,结构规模和形式特点上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东都赋》《西都赋》实为上下章,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他们的谈话即赋的内容。
《西》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故都(西汉都城)长安三代帝京所体现出来的繁华,丰腴,壮丽等巨丽之美。
《东》通过“东都主人”之口,否定旧的京都意识,提出重礼乐文明,法度之美的新京都意识。
特点:①打破“劝百讽一”模式,下篇《东》通篇讽喻,诱导,形成“劝”“讽”均匀布局②作品风格和内容契合无间。
如《西》汪洋恣肆,气势华影充溢其间。
《东》以平公典实账,法度风范随见。
③扩大描写笔触和范围。
(二)张衡《二京赋》(仿自《两都赋》,分为《东京赋》《西京赋》)《西》假托“凭虚公子”称颂长安的繁盛富丽,,穷奢极欲。
《东》以“安处先生”之口批评西京的奢靡生活,渲染简朴、崇德的礼制之美《二京赋》以规模宏大、极度铺陈见长,故虽为仿作然突破甚多————————汉大赋缺陷————————夸张失实罗列过度呆板滞重第五节抒情小赋(记行、述志赋)1.时代:东汉中叶——东汉末2.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咏物抒情言志3.形式:篇幅短于大赋,一般不用问答体,韵散间行,多通篇四六言,文字华饰有所收敛。
Ⅰ纪实性述行赋①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记行赋的开山之作②班彪《北征赋》③班召《东征赋》④蔡邕《述行赋》代表作记载了从陈留出发到偃师托病不前,一段路途中遗迹众多,秋雨连绵,道路难行,悲愤寄寓其中。
主旨:愤宦官掌权致民不聊生,借古讽今批社会。
Ⅰ述志赋①张衡《归田赋》(☆第一部表现田园隐居之乐的作品)┌良辰风物归田之乐├钓射船游└读书弹琴作文艺术特征:1.诗意化优美意境2.语言清新自如,写景细腻形象,议论意蕴深厚3.体制短小,四六句式,音韵和谐②《刺世嫉邪赋》赵壹艺术特点:开门见山慷慨陈词极具锋芒刚劲有力|形式短小意尽而止第六节汉赋的地位、影响、流变地位:时代意义影响:促进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形成,提升文学语言表现能力,丰富词汇及表现手法┌右赋(正宗,好铺陈,多问答)流变├俳赋(短小,整齐,多四六,文气重)├律赋(对仗工整,音律谨平,限篇,定韵)└文赋(多散文,句韵自由,多才学议论)第二章两汉乐府诗┌四言古诗┌古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歌行体)│└杂诗│古代诗歌││┌五言律诗│┌律诗└七言律诗││└近体诗│┌五言绝句(今体诗、格律诗)└绝句└七言绝句第一节乐府的含义与保存含义 1.乐府:汉代音乐管理机构,六朝始成为带音乐性质的诗体名称2.两汉乐府诗:由朝廷乐府机关收集而流传的汉代诗歌3.新乐府:文人自拟乐府宋元以后,从入乐出发,“乐府”又用于词曲的别称创作与收集1.汉代汉武帝大兴乐府到东汉黄门鼓吹乐府——《汉书·礼乐志》2.从帝王到平民都有相关创作(李延年《佳人曲》)3.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众多4.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唐的乐府诗收集并分12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陌上桑、长歌行)、杂歌谣辞。
其中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第二节汉乐府之内容特点[感之哀乐,遇事而发]一、苦与乐的揭示1.底层百姓(《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平陵乐》《十五从军行》)2.富贵人家奢华生活(《鸡鸣》《长安有狭斜行》)二、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上邪》讲析①矩章之神品——胡应麟②独到的抒情方式准确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
③清张玉榖编《古诗赏析》:此古诗对后世影响极大1.唐敦煌词曲《菩萨蛮》2.辛恨的痛切:《有所思》3.幽怨:《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蘼花》4.大胆抗争,反抗嘲讽强权:《孔雀东南飞》[中国第一首长诗]《陌上桑》5.思念的绵长:《饮马长城窟行》三、乐生恶死现象的充分表达《薤露行》《蒿里行》《战城南》第三节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一、标志古代叙事诗的成熟1.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入诗2.以典型生活片段或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叙事(《十五从军行》)3.故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①详于叙事,略于抒情4.刻画人物手法多样,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个性化语言)5.寓言诗的创作(假托动植物之口)二、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浅白,感情浓郁三、形式自由多样,推动诗歌演变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一、题目、作者、年代题目: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后人以首句为题。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时代与作者:①两汉说[枚乘→《文心雕龙》]②东汉说[傅毅,蔡邕→唐皎然《诗式》]③魏晋说[曹植,王粲→钟嵘《诗品》]主题:①寄托说[《文选》]②朋友说③游子歌、思妇辞④厌世、享乐主义[ 梁启超]⑤怀疑论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李泽厚]⑥汉末文人思想的沉沦、觉醒、痛苦[ 郭预衡]思想内容:①游子思乡[《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②思妇情怀[《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仕途腾达、名扬后世《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③游子思意与解脱├世态炎凉、知音难遇《明月何皎皎》《西北有高楼》└及时行乐、慰藉解脱《驱车上东门》《东城高且长》二、诗歌涉及人生命运的四种关系①永恒与有限的关系(物长人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②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思君令人老)③忧郁与欢乐的关系(秉烛夜游)④来去亲疏的关系(所遇无故物)三、抒发游子三种独特感受1.敏锐的节序感(东风摇百草)2.微妙的空间感(天涯咫尺)四、文学成就1.抒发时人生命意识2.写出典型感情3.长于抒情,反复婉转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开启了唐宋文学的大时代,承前启后。
第一节时代特征和文学主题“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却是思想上最解放,艺术上最自由的时代。
——宗白华”一、时代特点:乱世1.社会动荡不宁(土地财富集中、战乱、瘟疫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无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2.文人多遭不测(孔融、嵇康、陆机、谢灵运……)文人们感受到的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和无力感,形成文学悲剧性的基调。
二、魏晋文学三主题[生死、游仙、隐逸]1.生死主题分别表现为:提高生命质量(建功立业)、增加生命长度(修仙、磕药)、增加生命密度(及时行乐)、不以生死为念等2.游仙主题表现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乞求长生3.隐逸主题歌咏隐逸生活 | 陶渊明,隐逸诗文之宗第二节九品中正与文学家族一、九品中正制由魏文帝曹丕初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把人分九品,以德行+门第为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PS:真正打破该制度是在宋代二、文学家族魏晋存在大量的文学家族,如曹魏时期的三曹,阮氏,嵇氏;西晋时的三张、二陆等。
一、经学衰微“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东汉赵壹“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曹操《求贤令》二、玄学兴起1.玄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汉代儒学衰弱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产生。
由黄老、道家思想演变,是汉末清谈演化的产物2.玄学及其主要论题《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代表人物有王弼、阮籍、嵇康论题有: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