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3 人民版必修3(2)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3 人民版必修3(2)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3年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3 人民版必修3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我成功,我快乐!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
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1. 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A )
①楚失华夏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2009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孟子的智慧》引起广泛关注。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

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A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3.如果你是信奉道家思想的老师,要遏制学生自习课上说话的现象,你的认识与做法是( D )
A.这是品德问题,要进行思想教育
B.这是违纪行为,主张进行严格惩罚
C.这要影响班级,要给他一点教训
D.这是无意识的,应等学生自我觉悟
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B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5.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B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6.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A )
A.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B.私学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C.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D.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7. 电影《墨攻》表现了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思想。

而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B )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8.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 C )
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私学”的兴起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0.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已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B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是 ( D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中最能体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思想
( B )
①老子②孔子③墨子④荀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 )
A.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实行文化专制
C.消灭儒家文化
D.加强法家的统治地位
1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B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
D.法家思想不受重视
15.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C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16.汉武帝之后儒学之所以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原因有( D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②儒家经典被国家规定为学校教科书
③中央太学的设置④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其主要依据是( B )
A、孔子的思想被当时的统治阶级广泛采用
B、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C、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变化
D、孔子创立的儒学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统治思想
18.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C )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1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0.从汉武帝起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的儒家经典“五经”是指( A )
A.《诗》《书》《礼》《易》《春秋》 B.《尚书》《书》《礼》《易》《春秋》
C.《诗》《春秋繁露》《礼》《易》《春秋》 D.《尚书》《春秋繁露》《礼》《易》《春秋》
21.以下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具有神学倾向 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处于独尊地位 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21.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B )
①罢黜百家②科举取土③兴办太学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D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24.课堂探究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25.课堂探究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