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宜昌市第十五中学姜君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 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关键:溶液的特征
二、教法分析
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接触到溶液及溶液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打开视野,理解溶液的概念范畴。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乳化原理。

借助探究实验了解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在探究实验中要做到分工合理,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

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溶液的世界中。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1.纯净水水
溶液
2.矿泉水
3.蔗糖水水蔗糖混合物
4.食盐水水食盐均一
..
5.蔗糖食盐水水蔗糖、食盐稳定
..6.橙汁汽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黄等
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辨析
1、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吗?(反例:水)
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反例:橙汁)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是一种吗?(反例:盐糖水)
4、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反例:汽水)
5、只有水能做溶剂吗?(汽油、酒精)
溶质、溶剂的判断
阅读:
1.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是什么?
2.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