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1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 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新课:
一、溶液
探究思考:
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A.食盐
B.面粉
C.植物油
D.石灰石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2.
A.豆浆
B.果酱
C.矿泉水
D.蔗糖水
2. 溶液的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 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图见大屏幕)
A. A > B
B. A < B
C. A= B
D. 不能确定
3. 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
练习:1.将10 g 蔗糖溶于100 g 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2. 将50 g 食盐溶于100 g 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 ,那么形成的
溶液的质量是。
探究思考:哪些物质可以做溶剂,哪些物质可以做溶质?
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4.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练习: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 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A.葡萄糖注射液 B .生理盐水C .消毒酒精D .碘酒
3. 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
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增加 B .溶液质量不变C .溶剂质量减少D .溶剂质量增加
讨论:1.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 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 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 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1. 洗衣粉洗衣服
2. 洗发水洗头发
3. 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更好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原理是否相同?讨论: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 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
第2 课时
课标要求: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内容和学情分析: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
如:一定量的水中,如果糖一旦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
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学习建议:
1. 通过实验探究概括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明确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不饱和跟浓、稀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认识,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 mL 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 硝酸钾、蔗糖、熟石灰、蒸馏水。
1. 满意之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释疑解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本节课利用“探究发现,深化探究,拓展探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实验,引领学生一层层地去发现问题,分析现象,获得结论,形成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 失误不足: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探究结果好坏的重要保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分工合作,交流共享。
由于学生程度差别较大,且又是下午第一节课,使得各小组实验进度参差不齐,影响到了整体的教学进度。
3. 优化思路:针对分组合作不利,学生参与度不足,后续教学可通过合理分组,优、中、后均衡搭配,及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让所有学生都能简便快速完成任务等办法加以解决。
附件1:故事
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花熊:“妈妈,
再加点糖。
”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
附件2:课堂练习一1. 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在一定温度下,往50 g 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5 g KNO3晶体,则溶液质量(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附件3:课堂练习二
3.在一定温度下,向100 g 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 g 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 g,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4. 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 ℃、200 g 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A. 降低温度接近0 ℃
B.
C. 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附件4:课堂练习三
5.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 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1.D 2.C
3. 不正确,因为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加入的食盐不能溶解,溶液质量还是100 g 。
4. BC
5.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