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论文摘要: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以城市公园的设计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原理对城市园林建造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学原理
Landscape Ecology, the urban green sites system ,design,
application
1. 景观生态学简介
1.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2]。
关于景观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
一般公众将其与“风景“等同;建筑学强调它的美学特征,将景观理解为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的空间视觉效果;地理学则强调它的区域性,将景观定义为综合体。
目前较为一致的共识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1.2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及其在园林中的涵义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
景观要素指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些要素相当于生态系统。
景观要素有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其质(matrix)
斑块指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斑块。
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街道绿水、城市周围的环城绿带、滨水绿带等线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廊道。
基质指景观中的背景地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景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基质。
1.2.1 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5]。
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
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1.2.2 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我国城市街道普遍狭窄,建筑拥挤已成痼疾,需慢慢难治。
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除改善小气候外,主要还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
在规划市区边缘时,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联结。
在规划市区内时,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4]。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联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消除热岛效应;在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4]。
故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1.2.3 基质的合体分布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等基质应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使基质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
应使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体现“城市在绿中”的特色。
概括而言,城市绿地系统应建立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其中公园,绿地等“斑块”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提供娱乐和游憩场所。
只有这样以整体观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才能达到最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园林绿化中,绿地往往成为规划布置的重点,以此“点”结合“线”,“面”构成城市绿化网络。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城市的城市花园设计中,鲜明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
因此在对城市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城市公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如假萍婆、秋枫、樟树、白木香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
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
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公园内少儿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
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景观连通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
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
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
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如湖岸50米的缓冲带)来连接整个园内
的水际生态与湖水景观的保护区。
在园内,将各支水系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
在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上述理想的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
一方面,开敞水体空间,慎明渠转暗,使市民充分体验到“水”这一自然的过程,达到“亲水”的目的。
另一方面,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使之成为自然水生、湿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
同时,亦可减少工程造价。
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
城市公园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系统构成名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
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景观
整体优化原则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上看,城市公园是一个特定的景观生态系统,包含有多种单一生态系统与各种景观要素。
为此,应对其进行优化。
首先,加强绿色基质。
城市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以及市民对生态、自然景观空间的重视与追求,使得公园内绿地作为景观基质,设计将所有园路种上树冠宽大的行道树或草皮,形成具有较高密度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
其次,强调景观的自然过程与特征,设计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绿地景观的自然特性,优先考虑湖面、河涌的无完整性与可修复性,控制人工建设对水体与植被的破坏,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的平衡。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将给园林学科赋以新的涵义和历史使命,也将推动园林学科的发展。
而与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以期互相取长补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来最大地体现其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所以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构造应是: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立体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目标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景观生态。
景观生态学以其整体观和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S],中国园林,1999(3):40-43(3)高峻,杨名静,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53-56(4)赵慎,陈尔鹤,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2001(3):8-10
(5)岳天祥,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问题[J],生态学报,2001(3):462-467
(6)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