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共存。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市场空间广阔,先进文化战略理念支撑是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而民俗文化产业结构需要完善,民俗文化产业规模需要扩大,民俗文化市场要素需要提高,民俗文化产业创意需要创新则是其劣势所在。
针对现状,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正视自身优缺点,寻找河洛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策略,实现文化产业效益更大化。
一、河洛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洛阳为例1.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相对集中的民俗文化产业体系创新城市民俗工艺品业。
协调洛阳民俗工艺品业发展规模不均现象,消除民间自营与公司运营之间的界限;把充分发挥洛阳独具个性的民俗特色作为工艺品业的主要目标,聘请手艺精湛的民间民俗工艺品制作者进入公司企业,成为生产指导者和产品质量把关者;把最富有民间民俗气息的特色文化直接体现于现代企业生产中,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工艺品能够显示民俗与企业的有效连接,突出文化产品质量立身的原则。
拓展城市民俗旅游业。
保持原有民俗文化形式,更新其产业运营模式,与时代传媒相结合,为其增加活力,让已形成良好旅游市场效应的民俗文化产业发挥更大作用;开拓洛阳市区其它民俗旅游产业形式,不断探索市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可挖掘框架,整体上丰富洛阳城市民俗旅游业的形式。
凸显城市民俗会展与节庆业,让民俗会展活动和节庆业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最大效力,克服时间空间局限,使洛阳城区多样民俗会展和节庆业体现自身活力与张力,拉动洛阳民俗文化产业消费和经济持续增长。
2.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具有鲜明民族元素与本土特色的品牌项目针对国际化视域下洛阳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可以从洛阳本土的品牌项目入手,紧跟世界时代前进步伐,利用自身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继续挖掘潜在的发展空间,进行不断升级。
突出洛阳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的民族化特色,对于已形成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需要继续打造雕琢,并注意把这些品牌项目与相关辅助产业相联系,从中寻找深化发展的突破口。
同时,除了完善业已存在的民族品牌项目之外,还需要开拓洛阳城市民俗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其它项目,丰富加强洛阳民俗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标志,凝炼洛阳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的精品化品牌项目,彰显洛阳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的个性化发展。
3.加强文化创新,开发具有时代特色与中原城市风情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从感官直觉、叙述故事、民间游戏娱乐角度出发,设计民俗文化产业情景体验项目。
建设洛阳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洛阳艺术生产生活民俗等不同生态园区。
加强对高科技动画游戏技术人才的重视,培养或者引进动画游戏研发人才,给他们提供便利的研发平台。
重视洛阳民俗文化研究方面专业人士的建议,筛选民俗文化中值得研发的内容,为动画游戏人才设计民俗文化主题提供参考,推动动画游戏与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逐步打开民俗文化动画游戏类项目的消费市场。
4.制定综合市场战略,构建功能互补的民俗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目前洛阳城区空间建设和民俗文化产业的分布特点,可以将其民俗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两大圈层:洛北老城区圈层和洛南新城区圈层。
洛北老城区圈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较成熟,在产业类型和市场建设方面已积累较多经验,尤其是老洛阳的一些名片型民俗文化产业,已构成较完备的产业模式。
因此,洛北老城区圈层需要进一步深化挖掘民俗文化产业精品,利用高科技更新产业生产过程、升级产业产品,做到精益求精,争取在世界民俗文化产业市场上产生重要影响。
洛南新城区圈层需结合自身特点,一方面深化发展本已存在的民俗文化产业,使其同样成为洛阳主打名片产业中的品牌精品。
同时,还可以从新城区建设的地域优势出发,集中开发种类多样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把洛南新城区圈层打造为洛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形成与洛北老城区圈层布局的互补,共同丰富发展洛阳整体民俗文化产业。
5.加强宣传推广,培育具有国际大城市特色的民俗文化消费市场制作各种以洛阳民俗文化产业为主的媒体广告,集中形成异彩纷呈的媒体广告品牌。
加大洛阳民俗文化产业媒体广告的宣传力度,使其宣传既要覆盖城市区域繁华地域,也要覆盖非繁华地域,还要超越洛阳地域限制,覆盖洛阳所辖的县区农村、国内其它地域,以及世界各地。
同时,要注意使用多种多样的媒体广告宣传方法,注入文化和审美因子。
消除不同类型民俗文化之间的界限,实现部分类型民俗文化的共构。
采用讲故事模式拍摄各种以介绍洛阳民俗文化风情为题材的影视风情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洛阳民间语言的口语特征,融入民俗文化风情片的语言中,也是一种展示洛阳民俗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策略。
增加洛阳民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种类,扩大社会影响力,拉动示范基地市场消费圈的大众化与日常化。
当地市政规划部门要重视城市街景的民俗文化含量,利用现代高科技使街景装饰在白天和夜晚都能闪耀着民俗文化的光芒。
二、河洛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途径1.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原生态农村民俗文化群落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原生态农村民俗文化群落,应该加强传承与创新的力度,当地部门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植,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村原生态民俗文化群落管理机构,培养专门人员,进行日常维护,搭建创新发展平台,开拓大众消费市场。
针对尚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的原生态民俗文化群落,因为保留较多的原貌文化因素,更应该加强保护与开发,扩大宣传,让所在地域的群众认识到民俗文化的珍贵价值,避免其受到破坏。
同时,也要在部门间进行协调,促使当地民俗文化人员的专业技术转化,以便从自身生活地域出发,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所在地的原生态民俗文化群落。
此外,河洛农村地区原生态民俗文化群落需要得到经济发达的河洛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帮助,形成与城区互补的民俗文化产业布局,以体现农村地区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产业价值。
2.健全、规范农村民俗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归类分析河洛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特征,提取富有开发潜力的民俗文化,进行示范基地建设。
河洛农村地区民俗文化包含农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饮食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俗信仰、民间工艺、民间医学、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游戏娱乐等许多内容,对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种类要结合所产生的地域,选取能够形成产业规模链的民俗文化类别,仔细规划,进行文化示范基地培育。
在管理措施上不要盲目与城市民俗文化示范基地攀比,要体现河洛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设计出展现农村民俗文化风情的特色基地。
3.大力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主导产品从科学合理利用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出发,整合河洛农村民俗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主导产品,这是提高河洛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中产品销售率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河洛农村民俗文化产品若想在消费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筛选已有的产品,挑选富有文化含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产品,在保持原生态外貌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专门加工,打造成精品,树立品牌,逐步形成规模集约生产,提高河洛农村民俗文化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
三、河洛民俗文化产业深度发展的创新途径1.均衡城乡民俗文化产业生产投入和市场销售为了平衡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城乡不均衡的问题,在保障优化原有城市民俗文化产业生产投入和消费市场前提下,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扶植培育力度。
除了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之外,当地部门要打通河洛地区城乡民俗文化产业生产示范基地的区域壁垒,把具有类别和属性特征相似的民俗文化产业进行一条线生产经营,引导城乡民俗文化产品消费市场一体化,实现城乡民俗文化产业共赢。
比如,洛阳市民俗博物馆为给洛阳牡丹花会节庆助阵,在花会期间同时举行盛大的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
庙会活动中倍受观众喜爱的火爆艺术展演项目大多来自于县城或者农村,一旦庙会活动结束,民间艺术演出团体便返回县城或农村,当地居民或外地游客就无法再看到这些民间艺术项目。
如果洛阳市和县城农村同时设立规范的民间艺术展演示范基地,为民间艺人和艺术团体搭建便捷的演出渠道,使他们能够自由进行城乡巡回展演,不受节庆时间和城乡地域限制,这样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效率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与此相同,城市先进的民俗文化产业生产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可以运用于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建设,农村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可以融入城市民俗文化产业轨道,城乡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本土区域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失衡,从而使河洛地区的民俗文化产业得到整体地域性纵深发展。
2.开拓民俗文化产业生产多元业态模式为避免形成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生产业态的单调模式,在保障民俗旅游名牌地位的同时,文化产业部门首先应该科学分析河洛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可开发利用点,发挥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其他文化产业生产业态,产生更多更好的民俗文化产业名牌,形成生机勃勃多元互补的民俗文化产业格局。
其次,要强化文化思维模式,挖掘民俗文化产业中的自身文化元素,注重产业生产业态模式在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文化转型中成长。
河洛地区民间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口头民俗文化资源,有谚语、俗语、歇后语、民歌、民谣等多种形式,是河洛民俗文化的结晶。
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体系中对于这些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有些民间语言和歌谣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当地部门需要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编制河洛地区流传下来的口头民俗,并使之实现民俗文化产业体系转化,与企业生产链接,融入市场经济的商业轨道。
如广告语、新媒体语、网络语、文学艺术创作语等文化产业领域都可以使用口头民俗,既扩大了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范围,又增加了商业运营的文化含量。
河洛地区的民间青少年游戏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民俗文化,是民间最常见、最易操作的趣味性活动,对于青少年的体能和智能锻炼、身心娱乐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可以把民间青少年游戏纳入产业生产模式,在城镇设立可供青少年日常消费的民间游戏市场,通过对传统民间游戏项目改造升级,满足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和健身体验,调动普通青少年参与民间游戏的积极性。
3.提高民俗文化产业对现代科技和传播媒介的使用率促进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是提高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另外一种途径。
当今社会信息交流快捷便利,方式多样,媒介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围绕着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传播渠道,微信、微博、QQ、论坛、网站、广告、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方式发达,报刊、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普及。
河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运用这些媒介传播路径,但是利用率和普及范围较低,尤其是普通民众使用频率较高的手机和电脑,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利用率和普及率不成正比。
民俗文化信息及时传播是推动河洛民俗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