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原县地方民俗文化发展概述镇原县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之北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界于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之间。
东临革命圣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望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与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毗邻。
境内山川塬兼有,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辖7镇12乡,215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19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13万人,农业人口49.38万人。
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两千二百多年的文明史中,镇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名垂青史,逐步形成了兼收并蓄、雅俗纷呈、光彩美丽的地域文化形态,创造出了独树一帜,异彩纷呈的民间民俗特色文化。
以香包、刺绣、剪纸、书画、手工制作为主的五大特色品牌享誉陇原;以王符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层出不穷;以秦诏版为代表的文物古迹不胜枚举;以陇剧《绿叶红花》《古月承华》、民歌《看妹子》《采花》为代表的文化精品广为传唱;以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援西军纪念馆等革命圣地为主的红色文化和以太阳、白马、翟池“三池”,鸡头山,原峰山等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等等……。
厚重的人文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孕育了多彩的文化产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
镇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通过深入调查和详细归纳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民间工艺方面有刺绣(香包、耳枕、肚兜、布贴花等)、剪纸、皮影、根调、陶雕等;民间美术音乐方面有唢呐、陇剧、秦腔、道情、民歌、皮影戏、书法、绘画等;民间饮食方面有饸饹面、苜蓿面、糖油饼、杏仁油菜、搅团、本地烧鸡、镇原酒席等,常种作物有五谷杂粮、胡麻、杏子、苹果、大枣、柿子、烤烟、黄花菜;民俗节目方面有端午、香包节,二月二、三月三庙会、集会,春官社火,婚丧寿日等;民间建筑方面有窑洞、箍窑、地坑院、护崖墙等;自然景点方面有潜夫山、王符柏、原峰山、鸡头山、屯子“三池”、秦长城、北石窟、石崆寺、文庙、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屯字烈士陵园、授西军纪念馆等;历史名人及其事件方面有王符、李恂、皇甫规、北魏胡太后、张学成,以及抗战时期毛泽东、刘伯承、彭德怀、王震经此等。
2、独特性。
镇原民俗文化资源特色鲜明。
就民歌而言,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它不同于陕北民歌、宁夏花儿那么高亢、明亮、缠绵,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反映神话传说、歌颂历史人物、记述历史故事、赞美幸福生活、反映男女纯真爱情和劝善、说教、礼仪等随即哼唱的小调,旋律基于社火、眉户调子,简单明了,容易上口,普及面广。
从刺绣工艺品来看,镇原刺绣不讲究南方苏绣、湘绣以及蜀绣的精巧、细腻,在造型上工艺更加夸张、率真、古朴、粗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陇绣”艺术。
再看唢呐,镇原唢呐不同于陇东其他地方木杆、竹竿唢呐,而是以黄铜为质地的铜杆唢呐,它的音色高昂明亮、近听不噪、远听清晰。
演奏者大多为当地农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演奏水平却十分高超,一些老吹手甚至能同时吹奏两杆唢呐,堪称一绝。
逢过婚丧寿事,除了邀请吹手前来演奏,民间还有大摆酒席的传统。
镇原的酒席热凉交错、荤素相间、五色俱全、搭配多样,如白事用“九魁”“十漏一”,红事用“十全”“十三花”等,讲究颇多。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轨迹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
在镇原,窑洞便是最传统、最普遍、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式,营造简单,省地、省工省料,无须砖瓦,完全由黄土制成,土砌的大门、土抹的窑脸、土堆的院墙、土制的家具,具有明显的黄土高原自然风貌特征,不同于山西的窑洞以石箍制,也不像河南窑洞那样大用木料,更没有陕北窑洞那样讲究装饰。
3、悠久性。
镇原为中原古土,历史悠久。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四五千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的先人繁衍生息,是中原鼻祖轩辕式部落发祥地之一。
古时这里东连秦汉盛世的咸阳长安,西通戈壁荒原的玉门阳关。
潺潺的茹河水,逶迤的古驿道,承载了太多的商贾、士人、侠客、兵役的历史足印,他们从此挺进都城、驶向回疆。
从遗存千古的常山文化到依稀可视的秦长城,从堪称稀世珍宝的秦诏版到东汉哲学巨著潜夫论,从绝壁古刹石崆寺到奇特秀逸的鸡头山,尽管最近百余年来镇原的发展相对迟缓,然而考古学却发现,至少在宋代以前,这里都是十分发达的地区。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停滞又引发了文化的封存。
镇原的民俗文化是伴随当地历史的发展而诞生、推移的,无论是现存的婚嫁丧葬礼俗,还是庙会社火的热闹场景都依然烙印着浓浓的封建色彩,相对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滋味。
4、偶合性。
镇原民俗文化资源的偶合性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各民俗文化在资源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偶合。
镇原县既有远古常山下层文化遗址,又有秦汉的长城庙宇;既有北魏的绝壁古刹,又有明清的亭台戏楼。
这些文化遗址如同当地的香包、剪纸、皮影、窑洞一样均出于民间,很少有官方的参与,体现了极强的民俗性。
此外,镇原地处陕甘宁边区,在民主革命时期,红军、援西军都曾经过此地,边区军民齐心协力在这里搞生产、肃匪患、除恶奸,至今在田间地头仍留传着许多佳话。
另一方面,镇原县的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县市的文化资源还存在着地缘上的偶合。
镇原东临革命圣地延安,西临道教名山崆峒山,邻县庆城曾经是周祖巡守论医、教民稼穑之地,可见镇原县的民俗风情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相似相通之处。
因此,将镇原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融入到陇东大区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进程中来,将会使镇原县以及整个陇东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二、镇原县地方民俗文化对于推动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在文化的范畴里,民俗文化直接现实性的特质,与当地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心理因素诸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民俗文化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舞台,以历史传统为背景,把世代相沿、祖祖辈辈长久以来在不断地吸收融合人类各种文化过程中的因素,经过筛选、过滤和沉淀,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结构中。
归结起来,镇原民俗文化对于推动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具有民族凝聚力。
镇原自西汉初元鼎三年(前114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今镇原,属凉州刺史部)至今,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世代相沿的民俗文化。
这种民俗文化,因其优秀而不断吸收多种文化养分变得强大,继而传承下来,被黎民百姓广泛认同、有极强的凝聚力。
如人们有农历正月初一抱着孩子聚在庙前“出行”的传统,正月十五“耍社火舞狮子”的传统,正月二十三聚在一块“燎疳”的传统;还有, 2010年9月,泾河流域联谊会在镇原召开,大大增强了陕甘宁三地地域文化的交流。
等等这些充分说明,民俗文化具有无限的感召力、渗透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第二,符合群众文化利益。
民俗文化是几千年来土生土长的文化,是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因此,以人民群众和他们的历史实践为主要表现对象,是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主要标志;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真正在行动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才能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方向,自然应当成为当地文化建设实践的不懈追求。
第三,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大抵有五点原则:一是个性原则,即要有鲜明的镇原特色;二是认同原则,即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是“三易一少”原则,即易教、易记、易懂,少花钱物;四是效应原则,即要能够起到团结、凝聚人心和力量的作用;五是实践原则,即考虑可操作性,也考虑可持续发展性。
从这个层面上讲,民俗文化对于当地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向心力和内聚力。
因此,在推进镇原“文化大县”建设进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建设资源,千方百计丰富民俗文化活动,推动具有镇原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镇原县开发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现状分析散落在镇原大量的民俗文化传统及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必将为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帮助。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坚持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指导,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坚持把民俗文化当作一项新型产业来抓,坚持把发展民俗特色文化作为打造名片、提升人气、繁荣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使民俗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剪纸、香包、刺绣、手工制作等文化产品空前发展。
县内各级各类民间艺术人才通过政府组织、个人参与等多种形式,以连续参加中国兰州贸易洽谈会、中国庆阳香包刺绣民俗文化艺术节、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等节会为平台,以优先发展剪纸、刺绣、香包等文化产品为龙头,大力培育民间艺术人才,开发、挖掘民间艺术珍品,极大的带动了各类民间艺术“喷井”式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民俗文化产业实力。
先后有400多名国家、省、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参加各种节会12场(次),累计展出各类民俗工艺品362万件,销售263万件,销售额达2240万元。
目前,全县“公司加农户”民俗工艺品生产已成规模,有民俗工艺品生产公司21家,“产业户+公司”基地2个,生产大户36户,从业人数达12460人,产品远销日美、欧、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量达60多万件,产值580余万元,销售收入457万元。
书画创作交流水平不断提高。
书画之于镇原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健全的组织网络,有着实力雄厚的从业人员和前景广阔的产业蓝图。
县委、县政府瞅准这一有利形势,因势利导,提出了发展“黑、绿、文”三大产业的思路和“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大县”的口号,明确把书画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重视各个配套环节,书画创作、装裱、收藏和销售一条龙发展,初出探索并闯出了一条书画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书画爱好者达12万人以上,从事专业和业余书画创作者达到4000多人,其中专业人员800多人,镇原籍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24人,省级104人,近三年有80多人(次)的书画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10多幅作品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60多人(次)的作品被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