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如何体现听觉艺术感知规律
一、一首歌曲的学会过程
音乐教学如何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老师们在课堂上天天都在操作,但是怎么样去遵循这个艺术规律?这是教师一定要了解,而且必须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跟大家先分享一个课例,宁夏大学有五十个小学老师组成的国培班。
参加国培班的老师想了解音乐教学如何跟听觉结合起来,那么首先就要先切入两个专题,一个是欣赏教学怎么让听觉发挥作用,一个是唱歌教学怎么遵循听觉艺术规律。
我让老师们做了这样一个体验,首先让他们都闭上眼睛,再给他们放一首歌,这首歌有人可能听过,有人可能没听过,都没关系,不需要知道这歌是怎么回事,它是谁创作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大家就共同先听一首歌——《老师我想你》。
让他们都闭上眼,放松身体。
听的过程中就只有一个要求:注意力稳定在音乐音响上!这是李存老师上《走进西藏》时说过的话。
老师们就非常放松的听这首歌曲,听了一遍后我发现其实多数人对这个音响有感觉。
之后再睁开眼睛再听一遍,这遍可以想一点跟音乐有关的,至于怎么想,没有具体要求。
听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跟着音乐唱或打拍子,心灵外显的一些东西就都出现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老师们被这个音响感动了,听觉在他们身上起作用了。
最后听第三遍的时候提出要求:跟着音响边听边唱,实际上这个在教学中有一个名字——模唱。
随后,我要求老师们把谱子拿出来,但是没有歌词,就是一个乐谱。
听第四遍的时候,我要求老师跟着音响唱歌谱,唱的时候不要只注意音符、休止符,所有的音乐要素,表情记号、速度、力度,哪个地方要换气等等都要注意。
所以这一遍老师们唱的很好听、很感人,哪个地方强一点,哪个地方舒展一点,老师们全都表现出来了。
所以,老师们要注意,读谱的时候千万不要隔断,不要把技术和音准都抠下来解决,解决完了以后再去听音乐。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喜欢单抠这个,单抠那个,不把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
但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国外的教师,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在这点上表现的特别明显。
有一次,一个美国某个领域的音乐教育中心主任,到八中上了一节初一学生的课,那个老师就是当时现发乐器——竖笛。
一节课只吹了三个音: do , re , mi ,孩子们一节课就吹了一个三拍子的小曲。
一开始,很多老师都觉得这节课最多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持笛,然后把音学了,能够吹出声音来就不错了。
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竟然能够按照乐谱吹出一首小曲来了,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究竟要求了些什么呢?他要求只要你一吹出声音来,那个声音就要有音乐的感觉,哪怕只有几小节,也一定要带着音乐走。
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让学生做这件事和那件事的时候,总是没有内在联系,学生始终在割裂着理解音乐,肯定会把握不住音乐的整体性。
如果我们把音乐比作一个成形的东西,有的时候老师在抠西瓜籽,有的时候又把东西切成块,但始终都没有认识到西瓜的完整性。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就要把音乐贯穿始终,在读谱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与音乐相关的要求,只要一出声音,就带着音乐走,这样才能达到音乐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以上的现象,就是学习者有时是在音乐之内,而有时就又在音乐之外了,这就要求学习者始终要在音乐里面。
在每一遍听的过程中都要关注所有的音乐要素,而不是这次只关注音准问题,下次再关注节奏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学习者在各个环节中始终都是在音乐里边来完成的。
那么到了第五遍的时候,歌谱唱完了,就必然要有进一步的要求:要把歌词完整的唱对。
那么这就肯定要关注歌词了。
视唱歌曲的时候,对歌词的理解进一步强化了曲谱提供的音乐性。
我们在讲歌曲美学的时候,通常有三个主要部分,一是诗词美,一是是音乐美,还有一个就是伴奏美。
那么把这三部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给学习者和演唱者带来完整的音乐感受,音乐美感就形成了。
因此,第六遍才能叫演唱歌曲,前面的都不叫,叫视唱歌曲。
这是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案例中教学对象都是老师啊,他们识谱能力本身就强。
其实,这中教法对学生同样适用。
因为这个歌曲难度很大,选这样一首歌曲就是为了适合这样的教学群体。
那么在针对中小学生时候,老师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大概都用不了六遍,三遍就行了。
建议各位老师,在音乐课当中尽可能的待在音乐之内,老师、学生都不要出来,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二、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
谈到听音乐的过程,我们说睁开眼睛听跟闭上眼睛听效果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这反映了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一个审美心境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让他们闭着眼睛。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的情绪,那么欣赏音乐的前提,就是要创设,或者解决个体的音乐心境问题。
老师要让学生把注意力关注在音乐音响上面,这个就是解决学习者的音乐心境问题。
音乐课上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说听者怎么想象的,怎么联想的都是属于个体的音乐经验,都值得尊重。
只要他想象了,就说明他的心理活动跟音乐达成了相通关系了。
关键是第三条:音乐记忆。
你的想法让他记住音乐,那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第一,还是李存老师的经验,把注意力稳定在音乐音响上,聚精会神的听。
第二,老师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反复的聆听。
因为在人的心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听的次数和记忆力成正比。
关于音乐的表现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刚才我们也涉及了关于音乐欣赏课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是一个心理链条。
金老师谈到音乐心境,包括音乐想象和联想活动,刚才我们又强调了音乐记忆的必要性和方法。
那么这三个活动过后就必然有一个音乐表达的心理需求,音乐表达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又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通常大家见的比较多的就是语言的方式,老师问,学生答,就像老师们经常会问道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一样。
这种语言方式不是不可以有,但是要尽量减少。
另外,老师提问的方式和内容要设计,尽量避免空和浅,因为这样的问题基本无效。
例如,“好听不好听啊?想听不想听啊?”这类提问要减少,这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表达,音乐表达除了要设计语言,表情的、肢体的语言也同样反映了学习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比如小学生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有一些动感的元素,那么结合律动是可以的。
到了中学,心动可能是一个主要的东西,那么通过表情的流露,特别是眼睛,都可以形成一种表达。
另外,演唱、演奏都是一种音乐表达。
到了高年级,也可以借鉴一些文字的表达,音乐的文字表达可能比语言的更有内涵,更有深度,因为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感而发的,感性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情理相融的东西。
一节好的音乐课带给学生的感受会超出音乐课本身的知识技能范围,老师用音乐的方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分享,这种音乐表达就是真情实意,这种互动在教学中应该倡导。
为什么学生对这位老师的音乐课感兴趣,其实也就是教师遵循了学生的艺术感知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获得内心的体验和感知。
音乐教师可以去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掌握更多的让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方法,让孩子从内心爱上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