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个人论文论文名称:由光大乌龙指事件引发的对操作风险的思考学院:金融管理学院专业:保险学号:1146036学生姓名:刘宏玲2013 年12 月目录摘要 (2)1 光大乌龙指事件 (3)1.1 光大乌龙指事件始末 (3)1.2“乌龙指”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 (4)2 操作风险相关概念 (5)2.1操作风险的含义 (5)2.2操作风险的类型 (5)3有关操作风险的其他案例 (5)3.1德国最愚蠢的银行 (6)3.2大和银行债券投资舞弊案 (6)3.3几个案例的共同点 (6)4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7)4.1个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7)4.2企业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7)4.3国家相关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7)5操作风险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8)参考文献 (9)摘要随着今年8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发生,风险管理问题由幕后走向台前一再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是一个有关操作风险的事故。
但操作风险的类型太多,也很难管理,所以这篇论文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解释清楚,只能以小见大,以点概面,仅从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等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来探寻背后存在的有关操作风险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光大乌龙指,操作风险,风险防范,监管研究框架:由光大乌龙指事件引发的对操作风险的思考1光大乌龙指事件1.1光大乌龙指事件始末图1 光大乌龙指事件始末资料来源:《光大乌龙之殇》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大盘一分钟内涨超5%。
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
11点44分上交所称系统运行正常。
下午2点,光大证券公告称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有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证券交易由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在短时间内生成高频高额交易,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的每日风险敞口控制无法发挥作用,但不排除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风险敞口也可以做到实时控制。
1.2“乌龙指”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1.2.1光大的内部监管机制可能不够完善从2012年光大证券的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到,在内部的监督上,光大证券已存在风险管理部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这说明光大证券本身并不注重风险的管理,从而暴露出了光大证券的内部监管机制可能存在缺失。
1.2.2系统管理问题光大原本计划在2013年完成技术上的改造,即联合业内开发商柜台系统使用大库存扩容改造。
但改造尚未完成,却发生了乌龙指事件。
证监会披露:光大证券的交易系统自2013年7月29日上线运行后到事发运行的15个交易日,其系统的订单重下功能根本没有预先测试过。
所以发生了错单的事件。
1.2.3信息披露机制可能存在问题事件刚发生时,光大在遭到群众质疑的时候仍持否定态度,没有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而是想尽办法进行隐瞒。
市场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这本身就会带来很多内幕交易的产生。
这给很多有不良动机的人创造了牟利的机会。
1.2.4证监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失证监会审查不严,监督不够。
没有严格的监管,就会给一些错误的发生制造了机会,况且人人都是享乐主义者,如果稍微放松了监管,在各个环节上每个人都松一点,错误积少成多,就一定会有爆发的那一天。
在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低下,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2操作风险相关概念2.1操作风险的含义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
广义的操作风险把市场分析和信用风险意外的所有风险都视为操作风险。
狭义的操作风险认为只有金融机构中与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即由于内部控制、系统和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导致潜在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定义操作风险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关于操作风险的概念介于广义和狭义的操作风险之间,从中可以发现与操作风险密切相关的四大因素: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事件。
2.1操作风险的类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i)执行风险,即执行人员不能正确理解管理人员的意图或有意错误操作等(ii)信息风险,即信息在机构内部或者机构内外之间的产生、接收、处理、储存、转移等环节出现故障(iii)关系风险,即因为产品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到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关系(iv)法律风险,即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不符合所在地的法律和监管要求所导致的风险(v)人员发现,即缺乏足够合格的员工、缺乏对员工表现的掐打评估和考核等导致的风险(vi)系统风险事件,即电脑系统等出现故障所可能导致的风险。
3有关操作风险的其他案例人类的一大特点就是犯过的错误还会再犯,历史经常会被重演。
操作风险也是如此。
除了此次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以往不论哪个国家,哪个年份,也都有类似的操作风险事故的发生。
以下列举几例,通过对这几个案例的分析探求其背后拥有的共同之处。
3.1德国最愚蠢的银行2008年9月15日上午10点,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转瞬间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如此明朗的情况下,德国国家发展银行(KFW)10点10分,居然按照外汇掉期协议的交易,通过计算机自动付款系统,向雷曼兄弟公司即将冻结的银行账户转入了3亿欧元。
毫无疑问,3亿欧元将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那为什么连傻子都看得清楚的事情,德国国家发展银行还是让错误发生了呢?案例分析:德国经济评论家哈恩说,虽然在这家银行,上到董事长,下到操作员,没有一个人是愚蠢的。
但几乎在同一时间,每个人都开了点小差,加在一起就创造出了“德国最愚蠢的银行”这个悲剧。
实际上,只要当中有一个人认真负责一点,那么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演绎一场悲剧,短短十分钟就已足够。
3.2大和银行债券投资舞弊案1995年9月,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员工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的事件曝光。
为了掩盖这笔巨额亏损,井口在11年内伪造了3万多笔交易记录。
如此长时间和涉及如此大金额的伪造文件在11年后才被发现,是什么给了一个银行职员如此大的权限?案例分析:井口1977年进入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工作以后,一直从事债券保管业务。
1984年,他被提拔为债券交易员,但是,银行并没有取消其债券保管和监督的工作权限。
这种局面下,井口实际上同时垄断了债券交易和监督工作。
为了隐藏交易,井口长期卖出客户所托管的证券来填补亏损。
这种行为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通行无阻,客户与银行方面都没有发现。
1995年,井口终于没有办法继续隐瞒造成的亏损,于是向有关部门自首,事件终于被披露。
3.3几个案例的共同点这几个由操作风险带来的事故后果都很严重,每一个牵涉到的公司和个人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究其原因,有几个共同之处。
3.3.1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很多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过分强调利润和效率,而忽视了风险,不能同步管控交易风险。
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自然,公司的职员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就会更加淡薄,再加上人性的懒惰,除了自身工作以外的事情几乎不会占用太大的精力去考虑,所以这就大大提高了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3.2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有些公司给某些职员的权力过大,而且管辖的范围甚广,所以就会发生“监守自盗”的现象。
通过权利的滥用来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漏洞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事情会败露,但如果不及早的发现可能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4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风险发生了就要想办法应对。
由于操作风险的人为性因素太多,所以主观性太大,控制起来也很不易。
所以操作风险的管理是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的,上至国家,中到企业,小至个人,都要做出一番努力。
4.1个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对于个人来说,尤其是交易员,更应该加强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要增加责任感,这不仅仅是在为自己工作,而是关乎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一定要慎重的对待。
此外,如果发现有任何不利的事情发生,应该及时的上报,防患于未然。
4.2企业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企业也要加强风险防范,结构也要合理的安排,不要让单独某个或几个人同时掌管很多的职务,应该将风险分散开来,或者通过保险等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
此外,在要注重提高技术水平,监控系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创新。
效率提高了,才会更有精力去控制风险。
另外,对于员工也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奖励措施,提升他们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对风险的管理也是一定帮助的,小鼓励可以避免大灾难。
4.3国家相关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证监会也要加强风险管理力度,不要让任何一家企业有空子可钻。
同时也要在法律上增加这方面的管束。
5操作风险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交易效率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交易效率和操作风险控制之间是有一定矛盾性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会以牺牲交易效率为前提,任何一项交易检查、领导审批都会降低系统处理的效率。
由于金融市场的变数太多,瞬息万变,杠杆效应太大,一秒钟可能扭转乾坤也有可能跌入地狱,所以效率的降低可能会使交易员错失获利的最优时点,给市场带来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徐云龙.《光大乌龙之殇》.金融参考纵横.2013金融风险管理课件.操作风险案例,第8章操作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