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格教学反思

微格教学反思

学校开展的微格教学活动对我的教学影响很大,也很深远。

身为学校的年轻教师,经过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对组成教学的要素和环节有更精确的意识和控制能力,为形成科学严谨的教风也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几轮微格教学培训下来,作为年轻教师我深有感触。

通过理论学习和学科间的借鉴、集体的研讨,我感到自己在教学上的努力有了依据、方向、标准、支持和信任。

培训组的领导和老教师们在讨论交流中,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大家平等、和谐、直言、客观,这种研究的态度和研讨的风格也会在无形之中被我迁移到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中去。

这学期我们语文组主要针对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微格研究。

通过研讨我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
1、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

2、问题层次偏低,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

3、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应答机会分布不均。

4、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5、提问用语不恰当。

现在我觉得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提问时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如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

相反,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和这门课程。

另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第一前提,就是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情智现状。

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相信学生的可塑性。

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切勿草率武断地否定学生的异论。

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是平等的。

(二)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

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上下求索。

关注学生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

在提问后要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

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

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

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

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注教学内容方面: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

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时机:在授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授课时的疑问处、矛盾处、精华处提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三)提问要适当,要注意语气、句式
提问要适当。

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

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

此外,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句式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应该使用浅而易懂、生动式的提问,而对于高段学生来说教师所选择的提问语言及句式可以更开放、发散一些。

总之,微格教学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已,也为自已今后教学提供借鉴,我会珍惜每次微格活动的机会,让自己在学习中迅速生长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颜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