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精选习题一【案例分析题】某居民区共有居民480户,一年中共发生人室盗窃40余起,县公安局决定向每户居民征收治安费100元,由居委会代收。

因绝大多数居民不服公安局的决定,居委会便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经复议,市公安局将县公安局的决定改为,治安费按每月每人1元的标准收取。

之后仍有350户居民不服复议决定,准备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居民认为掏点钱买平安也值得,居委会考虑到和公安局的关系,不再出面。

问:①在上述事例中,谁能够充当行政诉讼原告?②起诉时应以谁为被告?③可向何地法院提起诉讼?④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诉讼中有无第三人,若有,请指出;若无,请说明理由。

⑤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何解决人数众多给诉讼带来的困难?【解析】①该居民区的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充当原告。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凡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本案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提起诉讼,即可以充当原告。

②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

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护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据此,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

③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所以,向县公安局所在地法院和向市公安局所在地法院起诉均可。

④由于居委会和其他130户居民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所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他们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⑤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因此,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可以推选出代表进行诉讼。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精选习题二【案例分析题】某甲与同事某乙曾有过不正当关系,乙拒绝同甲来往后,甲还常去乙家纠缠。

乙的丈夫丙曾为此多次与甲交涉,但仍无济于事。

于是,乙、丙二人商议,如果甲再来纠缠,将其腿打断。

某日晚,甲又去乙家。

乙听到屋外有响动,将丙叫醒,丙随手在屋里拿了一把铁锹闯到屋外,看到甲正躲藏在窗户下,顿时满腔仇恨,产生了打死甲的念头。

当即举起铁锹朝甲的头部猛劈下来,将甲打倒在地。

甲挣扎着欲逃离现场。

乙拿着扁担赶到,乙丙各持凶器照甲的腿部猛打,直至甲不能动弹。

甲被抬回家后,因失血过多和头部重伤,很快就死去。

问:乙、丙二人是否构成杀人的共犯?【解析】乙、丙不构成共同杀人罪。

乙构成故意伤害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本案是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问题。

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有两个:①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其共同犯罪人在参加共同犯罪时,不论他们之间的分工如何,参与程度如何,他们的行为都是围绕着共同犯罪的目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为完成同一犯罪而活动。

②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故意,即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地参加实施共同犯罪,而且还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和他一起参加实施共同犯罪。

只有同时具备了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才能成立共同犯罪。

在本案中,乙、丙在犯罪前有过预谋。

这说明,乙、丙曾有过伤害甲的共同故意。

但在实施犯罪之时,丙的犯罪故意变为了故意杀人,而乙的故意仍为伤害。

在主观方面,乙、丙二人缺乏杀人的共同故意。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精选习题三【案例分析题】1987年5月,某县县委向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发出免去一位同志的乡镇企业局局长职务和任命另一位同志担任该职务的通知。

在县人大常委会还没有讨论这两位同志的任免事项时,县政府就发出了任命拟免去乡镇企业局局长职务的同志为县农委委员的通知,县委一位负责同志也找拟任乡镇企业局局长职务的同志谈话,让他离职就任。

对于这种不按法定程序任命干部的作法,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向县委提出了意见。

县委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随后,县委与县政府分别撤销了原来发出的通知。

问:县委和县政府违反了宪法和法律的哪些有关规定?【解析】我国宪法有关条款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

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对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职务的任免,应由县人大常委会履行法定手续。

县委和县政府违反了上述宪法规定,因而是非法的、无效的任免,应予撤销。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精选习题四【案例分析题】吴某、胡某、何某是一个教研室的教师。

吴、胡二人合写一本《民主思想史》的教材。

共6章,两人约定每人写3章,各章独立构成一个专题。

两人经过半年时间写完。

何某帮忙进行校对,发现吴某的某些观点和自己曾经在《社会发展论》中阐述的观点一致,只是论证角度不同而已。

何某又帮助联系了出版社。

出书之后,吴、胡二人发现,书封页上作者署名为吴、胡、何三人。

吴某认为何某没有参加创作,不是作者,不能以作者身份署名。

何某则认为吴某在书中论证的观点很多都和自己的观点一致,况且自己也为出书做了大量工作,有权以作者身份署名。

争论尚未有结果,胡某将自己抄写的三章另书发表,吴某知道后认为胡某侵犯了他的著作权,即将何某和胡某告之法院。

问①《民主思想史》一书的作者是谁?②何某能以“吴某和自己观点一致”为由以作者身份署名吗?何某能以“为《民主思想史》一书校对和联系出版社”为由以作者身份署名吗?③胡某是否侵犯了吴某的著作权?【解析】①作者是吴某、胡某。

②何某不能用上述两个理由以作者身份署名。

③胡某没有侵犯吴某著作权。

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其根本性质在于它是思想及情感的表现物,而不是思想和情感本身。

因此何某认为“吴某和自己观点一致,自己也是著作权人”是错误的。

根据《著作权法》之规定:创作作品的人是作者。

而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其他辅助活动,均不能视为创作。

本案何某的校对和联系出版社的工作均属于对创作的辅助工作,因此何某不是作者,不能以作者身份署名,但其为本书出版付出了劳动,可获得相应的报酬。

该书作者只能是参加创作的吴某和胡某。

吴、胡二人按照约定共同创作,该作品是合著作品。

合著作品的著作权一般由全体合著人共同享有,未经其他合著人同意,某个合著人不能随意行使著作权。

但也有特殊情况存在,《民通意见》第135条规定:“合著作品……,其中各组成部分可以分别独立存在的,各组成部分的著作权(版权)由各组成部分的作者分别享有。

”因此各部分作者对合著作品中独立存在的作品。

可以依法处分,不受其他著作权人同意与否的限制,本案即适用此种情况。

吴胡二人所写各章各成专题,独立存在,完全可以分离开来,故吴、胡二人均可对自己所著部分行使著作权,包括:署名、发表、修改、保持作品完整使用并获得报酬。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精选习题五【案例分析题】郭甲(女)与张乙(男)于1985年6月结婚,生有两个女孩,自1987年起,郭有精神失常表现。

1987年12月20日住进县精神病医院,经诊断患有癔病。

1988年2月又住进县病医院,后又连续数次住院,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991年12月17日,郭甲与张乙达成离婚协议,填写了离婚申请登记书,双方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作了适当处理。

芳草湖农场计划生育办公室审核后,以县民政局的名义给郭甲和张乙发了离婚证。

后郭甲的弟弟以其姐姐患有精神病为由,认为芳草湖农场计划生育办公室办给离婚证违法,向县民政局申诉。

问:①本案中复议机关是谁?②对离婚登记不服能否申请复议?【解析】①复议机关应是县民政局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从本案情况看,芳草湖农场计划生育办公室显然不具有法定的进行婚姻登记的权力。

其权力来自县民政局的委托。

因为根据《婚姻登记办法》的规定,由法律法规、规章授权进行婚姻登记的机关是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区人民政府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没有规定某一级计划生育办公室可以进行婚姻登记。

根据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对受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由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

据此规定,本案的复议机关不应是县民政局,而是县民政局的上一级民政机关。

②对离婚登记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人身权的,可以申请复议。

婚姻自主权是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政部门是我国办理婚姻登记的法定主管机关,其依职权进行婚姻登记的行为涉及当事人婚姻自主权的行使,也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对此行为不服,当然可以申请复议。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精选习题六【案例分析题】赵某,男,35岁,农民。

在1988年换届选举中,赵某先向两个带笔的选民索要选票,遭到拒绝后,他又向其他选民索要选票。

有些选民以为他要自己代笔,便把选票交给他。

他就这样拿到33张选票,违背选举人的意志,擅自在两个候选人的名字上打了“X”,而在另选人栏内填上他自己的名字。

由于赵的破坏,致使两个候选人的票都没有超过半数,造成选举无效。

某人民法院以破坏选举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一年。

问:制裁赵某的宪法和法律根据是什么?【解析】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为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的实现,我国选举法对公民选举权的行使作了具体规定。

我国刑法规定了对破坏选举或妨害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制裁措施。

赵某防害他人行使选举权,破坏选举,违反了上述宪法的规定,因而受到制裁。

公共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题精选习题七【案例分析题】某机关职员田某和胡某是夫妻关系。

该机关主管张某因态度粗暴、工作方法简单,与同事关系紧张。

一日,因新职员田某的一点小过错,张某即对其当众训斥,因以前张某曾追求过田某之妻胡某而没有结果,田某认为这是张某借机报复。

从此,田某对张某怀恨在心,并消极怠工,上班经常迟到田某越是消极怠工,张某越是对其当众训斥,而田某愈发认为张是故意刁难自己,同自己故意过不去。

某年某月,张某因经济问题被立案审查,田某以为时机已到,为把张某彻底搞垮、搞臭,遂与妻子胡某商量,捏造张某犯罪事实:某年某月某日,张某把田之妻胡某骗至宿舍中强行奸淫。

周密计划后,田某,胡某遂向有关机关告发了张某。

问:田某、胡某的行为构成了什么罪?【解析】田某、胡某的行为构成了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是指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他人有罪的行为,本罪的特点是:1.犯罪对象是特定他人,如果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但没有指向任何具体的人,则不构成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