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织学原理

针织学原理


2.针织工业发展趋势
新原料的应用产品档次和加工深度提高 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品 应用范围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第二节 线圈与针织物
一、基本概念
1. 线圈——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 它是一条三度弯曲的空间曲线,其几何形状如下图。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第三节 针织物的主要物理机械性 能指标
(1)线圈长度 L
针织物的线圈长度长度内的线圈数。 横密PA: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 纵密PB: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 影响横密的主要因素是机号; 影响纵密的主要针的运动动程 ,提高针织机的速度,增加针织机的成圈系 统数 ; 2.线圈结构较均匀 。 2.针织机的一般结构
纬编机 给纱机构; 编织机构; 选针机构; 牵拉卷取机构; 传动机构;辅助装
置等。 经编机
送经机构; 编织机构; 梳栉横移机构; 牵拉卷取机构; 传动机构; 辅助 装置等。
(10)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 针织物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为
断裂强力,用公斤表示;布样断裂时的伸长与原长之比,称为针织物 断裂伸长率,用百分率表示。
(11)缩率Y 加工或使用过程中长度和宽度的变化。
Y=(H1-H2)/H1X100% (12)钩丝与起毛起球
影响因,线圈沿织物横向组成的一行称为线圈横列。 3. 纵行——针织物中,线圈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称为线圈纵 行。 4. 圈距——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水平距 离。 5. 圈高——在线圈纵行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6. 单面针织物——由一个针床编织而成的针织物。其线圈的圈弧或圈 柱集中分布在织物的一面。 7. 双面针织物——由二个针床编织而成的针织物。织物的两面均有正 面线圈。 8. 工艺正面——针织物中,圈柱覆盖于圈弧之上的一面。 9. 工艺反面——针织物中,未充满系数δ 表示针织物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支数对其稀密程度的影响。 δ=l/f
(4)单位面积干燥重量Q 用每平方米干燥针织物的克数来表示(g/m2)
(5)厚度 一般以织物厚度方向上有几根纱线直径来表示。
(6)脱散性 针织物的纱线断裂或线圈失去串套联系后,线圈与线圈分离的现象。分为个 别线圈脱散和整列脱散。
(7)卷边性 某些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它的布边发生翻卷现象。 1+1罗纹,2+2罗纹不卷边,2+1,2+3卷边。
(8)延伸度 织物受到外力的作用后,向纵向或横向伸长的特性。延伸度引起针织物变形的外力去除流程短; 生产效率高; 占地面积小; 噪音小,劳工编织 早期的手工编织品是用竹制的棒针或骨制棒针,钩针将 纱线编织成一个个相互串套的线圈,最后形成针织物 针织工业 1589年 英国 威廉.李发明第一台手摇袜机; 1758年 英国 J.斯特拉特制成手工针织罗纹机; 1775年 英国 J·克雷恩发明经编机; 1816年 法国 M.I.布吕内尔制成圆形针织机; 1896年 中国第一家针织内衣厂成立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针织工业大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针织及其发展
• 一、针织及其特点 1. 针织——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成线圈,然 后将线圈相互串套而成入针织机的工 作织针,顺序地弯曲成圈并相互穿套而形 成针织物的一种工艺。
经编——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由 经向喂入平行排列的工作织针,同时成圈 的工艺过程。
②纱线与织物结构;
③染整加工的工艺;
④成品的服用条件。
传统采用树脂整理,现在大多数改变纱线结构,构与机号
(一)针织机的分类与一般结构
1.分类 按工艺类别分 纬编机 经编机 按针床数 单针床针织机 双针床针织机
我国针织工业的现状 针织品生产企业在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数量最多; 针织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
500人以下占95% 企业结构:国有为12.3%,三资为23.1%,其他64.6%;原料和产品 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为明显 的提高。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按针床形式 平型针织机 圆型针织机 按用针类型分 钩针(bearded needle, spring needle)机 舌针(latch needle)机 复合针(com发展趋势 1. 现状
Ø与机织非织造布行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Ø高新技术在针织业获得广泛应用,生产技术更趋完善,产品 水平显著提高; Ø针织品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衣着用织物:内外衣、围巾、袜子、手套、蚊帐、 毛巾等 装饰用织 物:窗帘、帷幔、床罩、台布、沙发布、 地毯等产业用织物:车用内 装饰、帘子布、农用、篷盖布、土工布 、医用、航天航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