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试卷
A.法人行为B.犯罪行为C.组织行为D.聚众行为
16、后工业社会理论是美国学者( )最早提出的
A、奈斯比特 B、贝尔 C、英克尔斯 D、托夫勒
17、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大量下岗工人,这是社会流动中()
A.结构性流动 B.非结构性流动 C.自由流动 D.代际流动
18、确定一个社区大体上的地域范围或疆界的客观标志是( )
《社会学原理》 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B
D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A、涂尔干B、马克思C、斯宾塞D、孔德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结构B.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D.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A.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B.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D.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的重要性
A.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B.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1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B.青年后期C.少年期D.少儿期
1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B.青年后期C.少年期D.少儿期
1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1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A.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B.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5)个人倾向与集体倾向。前者是指在互动情景中优先考虑个人利益,后者是指在互动情景中优先考虑集体利益。
4、简述文化的内部构成
文化构成是指具有不同文化教育水平的人口数量在 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反映文化教育水 平的指标大致有两类:①按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分为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 高中、大学肄业或在校、大学毕业。中国将12岁及12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的人称作文盲和半文盲;②反映教育普及程度的各级学校的就学率和高等教育普及率.
C、阶级结构D、经济、政治、文化E、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稳定性B.封闭性C.双重性D.过渡性E.整合性
3.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B.核心家庭C.主干家庭
D.联合家庭E.其他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B.政治权力C.职业声望
D.生活质量E、知识技能
B.控制大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
C.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
D.引导大城市人口和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和卫星城疏散
E、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的内容是()
A.教导生活技能B.培养社会角色C.传递社会文化
D.完善自我观念E、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8、对偶婚家庭的特征是( )
A.兄妹通婚和姐弟通婚;
B.一个男子同时有许多妻子,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妻;
C.一个女子同时有许多丈夫,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夫;
D.同血缘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集体;
E.个男子只有一个妻子;
19、以下属于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有 ( )
A.库利 B.米德 C.罗斯 D.托马斯 E.帕克
C.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D.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A.生产关系B.婚姻关系C.亲子关系D.抚养与赡养关系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B.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于社会科学
D.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辩哲学E、价值中立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A.功利性角色B.表现性角色C.规定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E、自致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降低大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4、社会分层
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四、简答题(共24分,每小题6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新特征2 0世纪 60、70年代以来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的维度得到了增加。经济、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仍然是社会学家的基本话题。同时 ,性别不平等、种族不平等、宗教不平等也成为社会分层理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变化使得当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一 )阶级概念充满歧义“阶级”曾是西方国家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概念。在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中 ,这一概念虽然没有获得过准确无误的定义 ,但是它却构成了其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西方学者认为 ,马克思把分配系统的性质理解为生产系统的一种功能 ,生产工具为私人所掌握导致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级。[1] (P11) 在他看来 ,“社会秩序的存在是因为某一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占优势的阶级能够通过自己对其他较低的阶级的权力来维系这种社会秩序”。
A.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 B.社区人员的流动范围
C.行政区划 D.交通设施
19、标志着社区研究的开始的著作是滕尼斯的( )
A.《中等市镇》 B.《社区与社会》
C.《社区权力结构》 D.《江村经济》
2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是一种( )
A.制度化控制 B.内在控制 C.外在控制 D.宏观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E
CD
BCDE
ABCDE
ABDE
AB
ABCDE
ABCD
ABC
ABCDE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BCDE
BCDE
ABD
DE
ACDE
AC
AD
ABCDE
ABCD
ABCDE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A、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D.农村社区的形成途径有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设三种
E.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表明社区研究在实践上可以直接为城乡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
13、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是()
A.1956年美国第一次出现白领工人人数超过蓝领人数
B.1969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将几台计算机用电缆连接以传输数据
C.社会学的综合性 D.社会学的意识形态作用
E、社会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16、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
A.经济标准 B.职业标准 C.教育标准
D.政治标准 E.社会标准
17、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存在几个为人们承认的阶层是( )
A.工薪阶层 B.农民工阶层 C.知识分子阶层
D.个体工商业者阶层 E.私营企业主阶层
3、简述帕森斯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模型
1 ) 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依据普遍认同的统一标准待人处事,特殊性则对不同的人和事运用不同的标准。 ( 2 ) 专一性与广泛性。前者是指社会结构功能单一,后者是指社会结构高度功能普化,如企业既是经济单位,又是政治单位和社会单位。 ( 3 ) 自致性与先赋性。前者是以角色执行者的实际表现成就来评价,后者是根据角色执行者的先赋条件如家庭背景、关系来评价。 (4)情感中立性与情感性。前者指角色行为不受情感影响,后者指角色行为常受情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