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的复习资料
一、工作分析的定义:就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是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
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就工作岗位的状况、基本职责、资格要求等做出规范的描述与说明,为组织特定的发展战略、组织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为提供基本依据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任何复杂的工作系统都是从产出、投入、过程及其关联因素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的。
三、工作分析的相关术语
1.要素:工作活动中不能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单位。
2.任务:工作活动中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要素集合。
3.职责:某人担负的一项或多项相互联系的任务集合。
4.职位:某一时期内某一主体所担负的一项或几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
5.职务:主要职责在重要性和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
四、工作描述的作用
1.基础作用:工作描述是工作分析初始的和主要的产物,它为获得其他工作分析结果形式
起了奠定作用。
2.直接作用:工作描述是可直接用原始资料。
3.研究用途:工作描述的第三种用途与工作的基础性研究相关。
五、工作分析的具体内容
1.工作内容(做什么);
2.工作方法(怎么做);
3.工作目的与原因(为什么做);
4.工作过程与结构(完成工作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与要素)。
六、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工具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观察分析法一般适用于短时期可以把握的外显行为特征的分析,而不适用于长时间才能
把握的心理素质的分析且很容易忽略偶然发生的工作行为。
观察分析法一般是以标准格式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如果观察分析法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二为一则称为工作者自我记录法,一般采用工作日志的形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复杂和高水平的工作分析,但可能会存在误差,因此要求事后对记录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检查,一般由直接上级来完成。
2.主管人员分析法特别适用于主管人员也曾做过的那些工作。
但主管人员的分析中也可能
存在一些偏见,尤其是那些只做过其中部分工作而不了解全部情况的人,一般与工作者自我记录法结合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主管人员偏见造成的偏见。
3.访谈分析法适用于短时间或长时间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因此运用较广泛,包括对个人的
访谈、对做同种工作的群体访谈和对主管人员的访谈。
访谈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对被分析工作任务和责任的详细掌握,并且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情况下不可能了解到的工作活动和行为。
但信息有可能被扭曲,所以最富成效的访谈是依据一张结构合理或可加以检核、对比的问卷来进行。
4.问卷调查分析法可快速地从许多员工那里获取信息,但设计问卷并进行计算则可能需要
花较多时间,所以是否采用问卷法取决于问卷法的潜在使用成本与所节约的时间和费用的对比。
问卷调查分析法是一种最通用的,形式多样的方法。
七、1.非连续的任务,又叫程序性任务,它要求一个人按照某个程序性文件上的规定去完成
一系列彼此独立的子任务,但不必按照一个固定的次序来实施。
2.连续性任务:它要求按照任务本身的运行方式连续地操作各个子任务。
3.描述性信息:说明的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际出现的人与设备、人与人之间物理上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它仅限于那些凭经验就能观察、转述、计算或测量的信息。
4.分析性信息:是从描述性信息、履行任务能力的信息与影响任务完成情况的信息中推断并分析得出的。
多数情况下,分析性信息都是由任务分析专家提供的。
八、任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1.决策表
2.流程图,又叫逻辑树,它以工作活动流程图的形式来揭示工作任务的操作要素与流向
3.语句描述,通过语言形式来揭示工作任务中的要素、关系及其运作要求
4.时间列,依据工作时间长短与顺序来揭示整个工作过程中各任务的轻重与关系的形式
5.任务清单,逐一列出岗位工作活动中所有的任务,让被调查的人选择并标明前后顺序重要程度或困难程度等。
九、KSAO: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英文缩写,它是指与工作有关的个人特征。
人员分析:对与工作有关的工作人员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
十、职位分析问卷方法(PAQ)的综合评价
优点:职位分析问卷的工作元素覆盖了与工作有关的众多工作行为,其体系中的等级量表具有广泛性和统计性,职位分析问卷的元素及其对应的人员特征量表为工作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操作方法。
职位分析问卷的应用情况表明,此系统适用于许多职务的工作和不同的工作情境。
缺点:篇幅过长,解释复杂,其元素和特征有一定的局限。
此工具长达28页,作答时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过高。
由于它的工作元素和人员特征数量众多,而且在内容上规定过死,缺乏灵活性,因此不适用于所有的工作情境。
十一、关键事件技术的评价
优点:这些事件的本身反映了实际情况。
这些事件充当了有效和无效作业的真实行为,并为推断关键的KSAO提供了一个逻辑基础。
缺点:首先,工作者的某些基本行为可能会被忽略,尤其是在要求工作分析的人员注重工作中那些极端事件是。
其次,由于关键事件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告有可能被歪曲。
从观念中抽取实际的东西对分析者来说,需要极强的记忆力与极高的描述技巧。
CIT 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它对实际事件的转换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正因为如此,该法还采用第二次转换,两重转换工作成为这种方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它不可能排除所有的主观性,但它确实提供了不同观点和交叉验证的机会。
十二、方法分析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实现任职者、工作手段、工作场地与工作任务的最佳结合方式,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消耗,获得尽可能好的工作效果。
十三、方法分析的内容
(一)分析内容
(1)工作过程中有没有不合理、不经济的行为与环节?
(2)工作过程中有没有不合理、不经济的分工与协作?
(3)工作过程中人、事、物三者之间有没有不合理、不经济与不均匀的现象?
(4)工作过程中的人是否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哪些环节上没有发挥?
(二)分析对象
1.流程,即工作的思路与步骤,它是对工作分析客体与对象逻辑特点和顺序特点的揭示
与反映。
2.方案方式,对工作过程中不同程序及同一程序中的工作要素,包括人、财、物与工作
任务等进行不同组合与配置的形式。
3.动作,指在一定的工作程序中或一定的工作方案方式下工作者的作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