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模板7篇说课稿范文模板讲课稿下面是整理的说课稿7篇说课稿讲课稿,供大家参阅。
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个诗的国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1)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2.写作背景介绍2)诵读指导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
(课件演示归纳结论)4)小结.课件演示小结内容(三)学习《蜀相》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2)诵读指导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
步骤大致如下: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说课稿2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说课稿!</P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
它是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纵观全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悟文字、积累语言,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感受过黄河那波浪滔天的气势,更无法目睹艄公那精湛的驾船技术,所以透过文本感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学情,结合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
2、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通过看录像,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
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则成为本文的重点。
而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句之间的有机联系则为教学难点。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我打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出示古代描写黄河的诗句,引出交流的话题,进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了解,初步感受黄河的特点。
而后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梳理,以几个关键的问题做为学生自读的主线,在检查自学情况对鼓励学生读懂生字。
对重点字词如“艄、油、整”等翘舌音及“凭”等后鼻音进行正音。
联系具体语境理解“浊浪排空”“如履平地”等词语的含义。
并在交流评读中理清文章脉络。
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找到文中能够表现艄公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词句,抄写下来,也可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这课时的教学我设想通过整体感知—自读自悟—读写结合等方式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对黄河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脑海中的资料变成直观的画面,我将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届时教师相机配以解说词。
让学生感受黄河的磅礴宏伟。
这时顺势让学生浏览课文,看哪一段最能体现黄河这一恢弘的画面。
学生借助第一自然段中的“浊浪排空”“胆战心惊”等词语将画面与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下文艄公的出现作以铺垫。
二、自读自悟。
体会黄河主人的勇敢、智慧、镇静、沉着。
(一)寻找中心句,确定突破点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借助刚才的录象清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垫,冲天而来,让人看了“胆战心惊”,有人竟然能够驾驭它。
那就是就是—艄公。
由此,引发学生心中的疑问:艄公到底凭借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继而启发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动笔画一画。
学生通过默读,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让这一中心句则成为突破、掌握难点的一条主线。
(二)以情感变化为切入点感受勇敢和智慧围绕这一中心句,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而后让学生细细地品读2—4自然段,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各抒己见。
在交流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边读边想象,适时点拨“作者初观湍急黄河为之一惊,远望鼓浪的羊皮筏子为之更惊,细看到筏子上有人更为惊讶”的观察思路和认识思路,并鼓励学生用朗读来展现作者看到羊皮筏子由远及近时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
例如,我抓住了“啊”、“哩”两个语气词、动词“贴”及“一、二、三、四、五、六”几个数量词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通过评读、赛读、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才能怎样读出作者的惊奇、读出作者不可思议的感觉,使学生从侧面感受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
(三)在对比中感受艄公高超的技艺在学生交流第五自然段时,我将指导学生抓住“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与五位乘客一位艄公及两只装满的麻袋”进行对比,让学生继续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受到正是由于艄公高超的技艺,所以他才会这样胸有成竹、无所畏惧。
(四)抓住关键句,深入感受主人形象在品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时,我将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风生?”为切入点,创造一个现场采访的情境:学生们此时就是那些乘坐皮筏的乘客,就是那专心致志的艄公,而我则以采访者的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游客们当时谈笑风生、从容不迫的样子,放心自在悠闲的心态,游客的第一次乘筏的勇气和胆量,感受到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此时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赞美之情自然发自肺腑。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题面对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
此时学生心中都有许多话想要倾诉,而此时的小练笔更能突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这一版块中,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项选择的机会。
如:黄河我想对你说……艄公我想对你说……我想对自己说……学生在对不同的角色的选择与对话中更好地诠释了自己对课文,对生活的理解。
课后,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几个多项选择的作业:1、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搜集有关“勇敢、智慧”的名言背下来。
以上内容仅仅是我的初步设计,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的提高和修改。
板书设计:艄公沉着镇静黄河的主人战胜困难乘客谈笑风生从容说课稿3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重点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说难点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说教法《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
学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便是读。
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把读贯穿课堂始终。
说学法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准备板书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荒山野岭———————青山碧岭裸露、煎熬林涛、动物的家作业设计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清诗歌的脉络。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1、8小节,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特点,从而拎出“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重点词语,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主要分五步来教学(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三-七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五)朗读背诵全诗(一)复习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拎出的两个词语,再让他们想像“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两幅画面,从而在学生脑中形成一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