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 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考试大纲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市域城乡空间普通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 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辟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 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

普通来说,分为三类: 普通指市域发展方向上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

该区用地普通来说基地条件良好,现状由已一定开辟基础,适宜城市优先发 展。

普通包括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 航空、 电信、高压走廊, 自 控制然保护区的外围协调区、 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外围协调区。

开辟该区用地既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需要,也负担区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区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建设用地的投放主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需要。

禁止指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 主要是自然保护区、 文化保护 开辟区、 环境灾害区、 水面等。

区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优化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均最为优越,但由于发展过度或者发展方式问题导 调整 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

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 开辟 区区 增强科技发展能力,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重点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强的地区,是区 发展 域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适宜扩展区和人口集聚区。

未来主要以加快发展、 区 壮大规模为主,并应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适度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中等,区位条件普通,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化、城 发展 市化发展条件普通的地区;或者是虽然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受到土地 区 开辟总量的限制或者出于景观生态角度的考虑而无法列入重点发展区的地区。

控制 主要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适宜地区,包括各类生态脆弱区、以及各方面发展 发展 潜力不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最差的地区。

这种区域的主体功能是生态环 区 境功能,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屏障。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6.规定城市规划区均衡式 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呈现明显的会萃。

中心城区集聚了市域范围内大量的资源, 首位度高,其他城镇的分布呈现围 单中心 绕中心城区、 依赖中心城区的态势,中心城区往往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 集核式化中心。

分片组 市域范围内城镇由于地形、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若干个城镇聚 团式 集成组团,呈分片布局形态。

轴带式 中心城区向外集中发展, 形成轴带,市域内城镇沿轴带间隔分布。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再也不划定规划区『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

选项 C 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

参见教材 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城市空间普通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上相对的稳定性特形态征。

特征既包括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生态、农林直接矿业资源等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影响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因素业配置,公共建造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

间接是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造影响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人为条件。

因素2.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 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集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中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

主要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型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造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

市内形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方格网状。

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态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带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 4:1,并明显呈单向或者双向发展,其子型型有U 型、 S 型等。

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者彻底适应和依赖区域主形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态放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 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星状、花状射等子型。

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惟独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化结构,型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

易于组织多向交形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态星座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型成的复合式形态。

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者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形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者卫星城镇。

态例题:下列关于城市形态的表述,错误的是 ( ) 。

A.集中型城市形态普通适合于平原B.带型城市形态普通适合于沿河地区C.放射型城市形态普通适合于山区D.星座型城市形态普通适合特大型城市『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放射型形态的城市多是位于地形 较平整,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参见教材 P135。

六、 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在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上, 从经济、社会、文化、 环境、交通等各种角度提出特大城市形态布局最佳方案的战略。

其中主要可归纳以下几种设想方案:(1) 合理规划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抑制其无序扩展方式,以郊区环状绿带限制蔓延,改造城市中心地区, 向高度和地下争取空间,为 控制性方案。

(2) 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功能, 按规划引导城市进一步沿主体轴线或者多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而且保留绿化间隔和楔形绿地。

(3) 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大城市近郊外围哺育建造一系列功能较单纯的新开辟区或者稍远的卫星城镇,形成更大规模的星座型形态。

组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团 由于较大河流或者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这种形态属于多元复合结构。

型 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又可保持良好的自然 形 生态环境。

态散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这种形点 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

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者广阔平原都可能有此 型 种城市。

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 形 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态(4)在几座大城市之间,沿市际交通干线走廊重新配置城市功能,在特大城市周围形成多向串联的城镇系列。

(5) 在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大城市远郊范围,在一定距离的隔离绿色地带外,按环状配置新型的小城镇,保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6)在特大城市行政区外附近建设具有独立功能或者特殊性质的新城市或者城市群。

(7)在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大面积分散城市功能,将大城市分解转化为城市共同体或者社区共同体,为充分分散方案。

(8)从根本上避免形成单核心形态的大城市,而在保留的大型绿色核心区外围安排组织环状城镇群。

(9)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上,重视根据城市历史和现状保持并发展原来所具有的特征,规划设计上强调继承历史、文化、人文传统内涵以及地方性景观和城市美学建设。

七、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元化。

新产业空间包括开辟区、高新区、保税区等。

开辟区是集中体现我国转型与城市发展成就的区域,开辟区土地开辟规模大、建设速度快,不断吸取城市过滤出来的新要素,形成产业集聚规模经济。

新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区主要依靠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先进产科技、资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业发展科技生产力,促使我国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空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如广州的软件园及生物岛、武汉间的光谷等。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转型期以来,中国零售商业快速发展,不断吸取国外发展成功模式,商业业态型浮现许多新的形式,并逐渐占领中国商业市场。

业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以年均近 20%的速度递增,形成为了北京、上海、广州、态大连、哈尔滨、武汉、乌鲁木齐、成都等地区会展业中心,城市会展空间成为城市商业贸易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有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园区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建立,它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辟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

它具有产业发展性质。

城市地区商品房社区建设、城中村的产生成为转型期城市居住区的两个主要特新点。

居第一,住房商品化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和偏好选择住房,住促使城市居住空间浮现分异。

房产商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房社区建设,满足城市空中上阶层的住房需要,浮现了大型的商业楼盘、别墅、高级住宅区等。

间第二,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包围了许多城郊结合部的村庄,导致城中村的产生。

大学园区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大量城市人口的进入使边缘区的人口结构大发生变化,在大学园区内的各种服务、娱乐、医疗、金融等设施,也形成为了具学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