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素材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某某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某某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某某、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二、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政治上:①专制独裁与某某某某两种政治势力并存。
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后,厉行独裁卖国政策。
为了维护某某某某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先是采取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将中国政治纳入政党政治的轨道;后是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孙某某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斗争,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北洋政府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为维护某某某某制度,孙某某在某某倡导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与政权对峙。
由于西南军阀无意北伐和护法,并与政权中的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的表现。
②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
北洋军阀继续控制中央政权,地方军阀与之分庭抗礼。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军阀割据与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于1924年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列强不断扩大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在封建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境艰难。
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有了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这就为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文化上,“实业救国〞和“某某某某〞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某某和自由权利,某某某某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任何违背这一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必定要遭到人民的一致反对。
袁世凯和X勋复辟迅速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
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某某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求打破封建束缚。
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
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某某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某某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某某、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某某〕、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
《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
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某某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某某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X上各有侧重。
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那么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某某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某某政治的表层结构。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某某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
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某某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某某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某某〞、“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
原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
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
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
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某某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
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X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某某〞、“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某某十日〞、“嘉定屠城〞等等。
新文化运动某某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某某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某某〞、“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某某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某某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
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根本目的: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某某政治。
方法:学习西方。
主X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某某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用西方的某某平等思想批判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浅而深。
同西方列强侵华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
梁启超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陈独秀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
△“器物〞变革: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代表:林那么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实业: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出现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创办了新式海军,筹划海防,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设立总理衙门,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
科技:引进一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认识:运动失败说明,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制度〞变革: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方案: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主X兴,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孙某某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某某义〞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指导思想:前期是某某、科学思想,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内容:提倡某某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某某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六、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相同点:前后开展的X围都主要局限于知识界和思想领域;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改造中国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不同点:①内容不同,前者以某某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各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