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摘要以黄桥镇为例,分析了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和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就业对策,以期为小城市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小城市;就业;现状;对策;江苏泰兴;黄桥镇中图分类号 f323.6;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99-02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事,一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1]。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规定的标准划分,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总计在2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
随着小城市建设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失地农民,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
通过黄桥镇实际情况,分析小城市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就业对策,为小城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1 黄桥镇小城市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1.1 黄桥镇小城市现状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导致内需存在严重不足,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人口大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小城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黄桥镇地处泰兴市东部,是承接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该镇辖12个居委会、55个村委会,辖区面积175.95 km2,总人口19.12万人,其中城区面积12 km2,城区人口10万人,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中国牛仔布名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2010年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20个“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明确副处级,赋予部分县级权限。
泰兴市委、市政府把黄桥镇作为小城市和市域副中心来打造,《泰兴市黄桥镇总体规划(2009—2030)》获省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到2015年镇区人口规模为11.4万人,城市化率达53%以上,到2030年,黄桥小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 km2,人口20万人,黄桥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8 km2,经济总量规模达500亿元。
1.2 黄桥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约1亿失地农民[3]。
黄桥镇失地农民的产生原因:一是在推进小城市的过程中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产生的;二是黄桥工业园区扩建征地形成的;三是投资商大型开发项目征地形成的。
仅2011年就拆迁2 000户以上,征地100 hm2, 2 400人失去土地,就业问题较突出。
2011年8月,以黄桥镇西寺桥村、胜利村、野向村、吴韩村、华庄村、直来桥村、韩庄村、东场村500户失地农民为样本户,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75份,有效率95%。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尚未就业的占35.16%,外出打工的占26.32%。
可以看到,土地被征用后,大多数农民通过自谋职业的方式实现了就业,但仍有不少失地农民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
2 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失地农民就业较为困难。
首先失地农民就业处于劣势地位,大多数失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非农劳动技能缺乏,在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背景下,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只掌握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企业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就业竞争力较低。
其次缺乏自主创业启动资金和信息,失地农民失地后,由于目前普遍较低的征地补偿费用,仅够维持家庭开支、子女教育等方面,无法满足农民创业资金方面的需求;并且农民原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
最后是农民自身问题,不少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过于陈旧,尤其是一些城市近郊的失地农民,由于平时生活闲适、吃不了苦,很难下决心离开家门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部分失地劳动力安于现状,小农意识盛行,市场价值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打算,坐吃有限的土地赔偿金,整天无所事事,跟风、攀比消费。
也有部分农民认为土地是国家建设占用的,就业问题得依赖国家解决,缺乏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行为。
部分年轻人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3 黄桥镇政府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采取的相关对策3.1 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4],在城市化进程中本身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黄桥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之路,在扶持做大乐器、纺织、叉车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依靠科技支持,引进开发一批新型产业,其中纤维材料、机电等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
万亩苗木基地、万亩高标准良田基地、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已经建成。
高标准规划新建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四星级铭润国际大酒店、大商场、大超市,并加紧建设十大集中居住区。
新建新四军纪念主题馆,改造朱履先中将府、西片区文化街区,打造中国乐城拓宽工业旅游,开发祁巷村小南湖、果园场等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古镇旅游、红色旅游、提琴文化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导的大旅游格局,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同时,随着“村改居”的不断推进,新社区形成后,人口相对聚集,其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社区服务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如保洁工、保安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失地农民的岗位。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给附近失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房屋租赁收入。
3.2 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失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最大障碍,黄桥镇组织失地农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培训转变失地农民的思想意识,由散漫的小农意识转变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纪律性、组织性强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其次,开展一系列通用技能培训,设置了保安、钳工、焊工、车工、电工、砖瓦工、装潢、家电、计算机、电子装配、缝纫、烹饪等15个培训项目供失地农民选择,使失地农民至少掌握1项劳动技能。
最后,进行一些切实可行的创业技能培训,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每年黄桥镇共组织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15场次,参训人员达1 000人以上。
黄桥镇政府对参加培训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从简、从快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保证符合条件的农民能够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
3.3 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有效途径[5]。
特别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它是吸收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内部产权过于模糊,分配和激励措施尚不完善,应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立,合作股份所有,分工经营负责,分红收益,使经营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让农民通过这些经营获益,并从中提高经营能力,该过程是不断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
黄桥镇祁巷村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打造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集农业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规模集约化农业公司——生态农庄,带动就业。
让游客在美丽的山、水、田、园、林、花整体布局里,在现代的吃、住、行、游、玩、购中亲近自然。
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和小城市消费,带来就业机会,并促进村民在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先进观念等方面获得提高。
近年来,祈巷村直接和间接安置附近300名失地农民就业。
3.4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就业服务黄桥镇政府在各村和社区设立专兼职劳动协管员,对失地农民进行登记,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失业保险管理等多项服务。
通过社会工作师介入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增强信心、融入市场、认同和适应新角色。
黄桥镇政府有针对性地举办就业洽谈会,2012年1—9月共举办8次洽谈会。
将失地农民中的“40后、50后”人员列入就业援助对象,同等条件下优先服务,优先推荐。
对符合社区保洁、保绿、保安、治安巡防、交通协管员等岗位要求的人员,予以优先安排录用。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开发社区岗位。
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每年黄桥镇总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
对失地农民中的能工巧匠和有一技之长者,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引导协议用地单位吸纳就业,黄桥镇在外来投资者征地时,都与其签订协议,要求其在招工时优先吸纳失地农民。
健全劳动用工信息系统的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沟通合作,实行对口劳务输出。
做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服务,对农民工请求兑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援助。
4 黄桥镇采取措施的效果分析2012年8月通过对黄桥镇同地段500户失地农民为样本户,调差1年来政府采取措施的效果。
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回收率99.6%;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3.98%。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从事公益岗位的占8.76%,就近工业企业上班的占16.03%,自主创业的占9.62%,从事服务业和建筑装潢占20.51%,尚未就业的占14.96%。
5 结语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从事公益岗位比例提高4.55个百分点,出国劳务比例提高0.46个百分点,就近工业企业上班比例提高4.45个百分点,外出打工比例下降3.46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提高4.36个百分点,从事服务业和建筑装潢比例提高8.93个百分点,从事规模农业比例提高0.92个百分点,尚未就业比例下降20.20个百分点。
从事公益岗位、就近工业企业上班、从事服务业和建筑装潢人员增幅显著,外出打工比例有小幅下降,总之,就业率明显提高,可见黄桥镇政府针对失地农民采取的对策初见成效。
今后,政府将对已采取的措施进行综合调研,对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力度,对一些成效不显的措施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6 参考文献[1] gabe t wang,xiaobo hu.small town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ontem porary asia,1999,29(1):76-94.[2] 杨秀珠.关于城市化认识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城市化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资料汇编.北京:中国城市化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2000:63-67.[3] 万夏,海平,利痕.城市化扩展中政府应该如何帮助农民实现身份转变[j].理论前沿,2003(21):32-33.[4] jim yardley.farmers being moved aside by china’s real estate boom;the great divide:suddenly landless[n].new york times late edition(east coast),2004:a1.[5] 周焕丽,惠永智,王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13):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