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引言 (2)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3)(一)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4)(二)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 (4)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因素 (4)(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 (4)(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培训 (5)(三)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 (5)(四)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 (5)(五)政府政策因素的制约 (6)(六)征地过多过急 (6)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6)(一)建立就业保障基金 (6)(二)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7)(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7)(四)强化农民就业观念 (7)(五)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拓宽就业门路 (7)(六)消除就业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8)五、小结 (9)参考文献 (9)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扩张,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由于社会就业形势、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失地农民本身素质不高、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失地农民陷入就业困境。
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下、就业质量不高、结构性失业严重、再失业现象普遍等。
失地农民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障其生存权利责无旁贷。
而保障失地农民生存权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也是要义根本所在。
本文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成因症结所在,并针对成因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结构性失业;社会保障;就业现状;和谐社会一、引言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功能。
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土地被征用,由此失地农民的数量激增。
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主要类型,从人口数量来看,这种进城方式的最大特点不是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是其被动化的特征。
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心理上,失地农民都还没有做好城市化的准备,由于土地被征用,他们的身份被迫的从农民强行过渡到了非农或者是城市居民。
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据预测200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和将达到一亿以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约有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
失地农民增多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他们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诚然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样,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无论是为了工业化还是经济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温家宝总理曾在《求是》中强调:目前不少征地项目不给农民合理的补偿, 不妥善解决农民的生计, 造成农民失地失业, 危及农村社会的稳定。
不少地方乱占滥征耕地, 随意圈地, 有的地方征地规模过大。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平认为: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严重,社会反映强烈,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指出:“我国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作为一个与“农民”“市民”并存的身份类别,“失地农民”与“农民工”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是由制度和文化共同建构的第三、四种身份。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处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地位,由于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等政策因素的制约,以及受到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失地农民因为本身素质较低,知识技能水平不足,观念落后等因素陷入了就业困境。
前路迷茫障碍重重,返农无地后路已断,失地农民成了“耕种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
正如陈锡文所言:“农民失去土地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既不是农民们,也不是市民,只能是社区游民,社会流民。
”①在当前的情况下,失地农民想要实现可持续生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要义所在即化解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本文选择以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旨在解决失地农民的失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相当于失业,失业就没有收入,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他们将无法生存,因此失地农民就就业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是踏进城市的第一步。
不可否认有部分失地农民在农转工的潮流中受益颇多,但是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失地农民就业难,质量不高图表1图表1显示,在561个有效样本中,已经就业的为361人,约占调查对象的额64%,无业者为173,①陈锡文.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12-20约占31%,学生、退休等为25人,约占5%①。
可见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率不是很高,还有三分之一的失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
图表 2图表2表明,就具体职业而言,失地农民主要从事服务业,如保安、绿化工、理发师、维修员等约占41%左右;个体经营者,如开杂货店、卖早点、摆摊等约占30%左右;打临时工的也不在少数,约占10%以上②;极少数的从事文员教师等职业。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不高,多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
(二)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日趋严格。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已经逐渐被高新技术产业所取代,传统的劳动力要素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的要求。
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失地农民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经验、知识结构与可供的职位空缺不相适应,使得失地农民结果继续失业。
在失地农民的获得就业安置的不多,很多都是自谋出路,而且即使已经就业的,也存在着就业不充分的现象,隐形失业十分普遍。
(三)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市场竞争激励,为了缩减成本,企业定然精简机构缩减人员,同时由于机械化生产不断普及,企业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日趋提高,原本在岗的失地农民所具备的素养由于不能满足企业家不断增长的要求,不得不下岗或者提前退休。
由于失地农民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在上岗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者有用,这样一来就业后再失业的失地农民也依然存在着上述问题。
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因素(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失地农民就业率不高跟目前的就业形势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
一方面,目前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为了避免在市场洗牌中被淘汰,就要缩减运行成本。
而缩减成本的重要途径便是精简人员,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同时,许多企业正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低素质的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招生实行扩张政策,每年毕业的大学①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64②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64生急剧增加,加上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据统计在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劳动市场供给大大过剩。
而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88.8%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流动性大的、简单的、笨重的劳动,而不能从事附加值高的生产活动①),就业信息不充分,在众多的大学生面前更是没有竞争力可言。
(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培训在当前的就业机制中,劳动力要找到工作,其决定因素是个体所具有的人力资本。
从这点来看,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就业技能缺乏,在竞争上岗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农民急需教育培训服务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农村教育培训与城里比较十分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据胡家荣在北京对100名失地农民的随机调查显示,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占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之高级中专文化的占20%,大专及大学文化占6%。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明显低于北京市民的受教育程度。
②失地农民由“日出而更,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被迫转变到今天进入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由于他们长期从事农业劳作,在当前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就业方式、求职能力和上岗技能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只有通过职业培训才能使失地农民缩短这个适应期。
但是目前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很好的为失地农民提供上岗培训,不能及时传达就业信息有效的促进企业与失地农民的互动,这也是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前,常年以地为生,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农耕文化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大多数的农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缺乏竞争意识。
在失去土地后,身份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们要面对的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变化无所适从。
农民本身是“自卑”的,除了种地以外,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许多情况下,农民是按照传统、程序、经验办事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宁愿少挣一点,也不愿冒风险。
③农民思想上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不愿意从事一些“脏、累、苦”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在失地之前,他们的收入可观,生活条件优越,在失地之后,生活水准大不如前,但是又不屑于从事打临工之类的简单劳动,即使有工作岗位,也不屑一顾。
同时农民常年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比较缺乏奋斗的激情,创业意识淡薄,通过创业解决就业的失地农民寥寥无几。
(四)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目前征地赔偿采取的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
即在征地后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费以货币的形式一次性支付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后让失地农民自主择业,自行解决养老、医疗、教育等一系列保障问题。
④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是一种高效率的安置方式,优点在于操作简便,而且农民心里容易获得满足感,对土地的赔偿额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但是一次性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农民的短期生活,没有将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考虑在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次性货币付清就将①文尚卿,陈文兴.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②胡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57~60③颜玉怀.当代中国农民利益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④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M].第1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13失地农民永久的推向了劳动市场,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很难靠自己找到工作,这给失地农民留下了失业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