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2012年4月 第31卷第4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pr.2012 V01.31 No.4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2.04.08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王丽萍,宋琦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另 

一方面,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失地农民能否顺 利就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问题,保障家庭生计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1.4: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2)04一o2o3—02 

一、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 二、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再就 

业采取的是“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强制规定由用地单位 

安置失地农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导的就业方式 

使这种强制就业的方式失去了效力。2O世纪9O年代中期 

以来,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实行下岗分流,失地农民由于文 

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首先受到冲击,原已获得就业安置的 

失地农民,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安置 

人员大多都已下岗、失业。有资料显示,曾实现招工安置的 

农民90%以上都已下岗、失业…。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征地被用于市 

政、房地产、土地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等非生产性项目越来 

越多。项目单位没有能力安置失地农民,各地开始探索新的 

安置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支付安置补偿金,让失地农民自 

谋职业。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就业时处 

于劣势的失地农民容易陷于失业困境。虽然在地方政府和 

村集体的努力下,部分失地农民获得了稳定的就业出路。但 

从整体看,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03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显示’:征地时已安置就业 

的占2.7%;外出务工的占24.8%;经营二、三产业的占 

27.3%;从事农业生产的占25.2%;赋闲在家的占20% J。 

失地农民收入来源虽已多元化,但收入稳定性差,增收 

难度大,大多对当前生活不满意。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 

告表明,西南某省20%的失地农民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 

活,25.6%的失地农民最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24.6%的 失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J。 1.失地农民素质偏低,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当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用工制度和以知识经济为基 

础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求职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市场竞争 

意识要求较高。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就业技能缺 乏,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部分失地农民就业观 

念落后,对就业岗位、收入要求预期较高,这些加剧了农民不 

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值之间的矛 

盾,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全国范围内的失地农民 

中,绝大部分有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小 

学文化的占29.9%,初中文化的占50.2%,高中以上文化的 只占12.4%左右。”[4 文化技能水平问题成为失地农民就业 

的最大障碍。 

2.失地农民缺乏各种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由以往的农耕作业到今天进入竞争的劳动力 

市场,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就业方式、求职能力和上岗技能 

都有一个适应期,只有通过职业培训才能使失地农民缩短这 

个适应期,但是各级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认识不足,在 培训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很少考虑到失地农民的自身 

情况和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上存在盲目、无序的 

问题,培训方式上大多只重理论培训,忽视实际操作的培训, 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失地农民或是找不到需要的培训班,或 

是培训班结束时依然掌握不了该有的技术和技能。缺乏切 

实有效的培训措施是导致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3.征地补偿制度不完善 

补偿安置方式单一,补偿标准偏低。目前政府对征地一 

般都是采取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 

收稿日期:2012—01—12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1—367HLJ) 作者简介:王丽萍(1969一),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研究;宋琦(1961一),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经济学研究。 

..—.203.-—-

 标准是2004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关于完善征地 

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没有考虑土地的预期收益及经 

济发展所带来的地价上涨等因素。由于法定主体的多元化 

导致征地补偿款被层层盘剥。有资料表明,被征土地的收益 

分配大致为:政府占20%一30%,企业占加%一50%,村级 

组织占25%一30%,农民仅占5%~10% J。据有关资料 

显示,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若根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的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仅相当 

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农村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 

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 

如果将1.8万元全额缴费,让农民进入社保,按失地农民平 

均年龄5O岁、预期寿命72.6岁测算,每月只能领到60多元 

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当地近郊现行最低生活保障费180元 

和城市中档养老金500元的水平 J。事实证明,这种简单易 

行的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 

业问题。 4.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求 

首先,中国长期以来走的是以大城市为主的发展道路, 

其经济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广大失地农民而 

言,原有的城市发展战略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要求。 

其次,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知识、技术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一般 

劳动力的需求呈相对减少趋势。再次,国企改革进一步深 

化,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增加,城市本身也面I临就业压力,失 

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第四,我国长期实 

行城乡差别的二元结构体制,失地农民缺乏应有的社会保 

障,户籍制度阻碍了失地农民自由进入城市的就业市场,这 

些都增加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难度。 

5.就业信息获取不足 

就业信息对失地农民获得工作也很重要。而就业信息 

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 

和数量。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地缘等为主的非正式群 

体,失地农民交往的对象大多具有共同的背景,在职业类别 

与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不大,从关系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也比 

较单一。这种关系在征地过程中对他们找工作的帮助并不 

大,尤其是各家都面临失业困境。加上失地农民的文化技能 

影响了他们对互联网的应用,也会失去一部分就业信息来 

源。同时,服务性中介机构如劳动者权益保障协会、职介中 

心发展缓慢、服务落后、运作机制不规范,不能很好地服务于 失地农民。 

三、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策略 

I.提高人力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 

人力资本即对人本身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很 

多,教育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现代的继 

续教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除了教育投资,失地农民在劳动 

力市场的流动也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加。首先,流动劳动力 

文化越高,技能越强,就业机会越大,工资越高,这促使一部 

分农民工为了适应竞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自身素质。 

...——204...—— 其次,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大于低素质 的农村劳动力,这也促使农民对自身投资。再次,农村外出 

劳动力的资本回流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 

投资,这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培训。 2.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增强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能力。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失 

地农民的年龄阶段、文化层次和意愿的不同,组织开展多层 

次的有的放矢的培训,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 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的就业培训机制,充分调动劳动保障、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 

和行业现有培训基地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 

力。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并给予优惠政策。 3.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首先,为防止滥用公共利益征地,要从立法的角度界定 

“公共利益”,缩小征地范围,明确土地征用的界限。其次,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虽然近年来各地征地补偿标准已有所 

提高,但相对与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而言仍然很低,不 

足以维持农民失地以前的生活水平。适当提高补偿标准,除 了考虑现有因素外,还要考虑土地的预期收益和潜在收益以 

及失地农民城市化以后所需要的高额生活费用。补偿费的 

分配应主要用于失地农民,减少各级政府的分配比例。同时 

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引入听证制度,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用的 审计监督,确保征地补偿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再次,探 

索不同的安置方式。如就业安置、留地安置、社区股份经济 

合作方式安置等。 

4.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目前失地农民的状况,政府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 

他们的就业问题,而是要真正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积极推行“土地换 

社保”,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 民养老的后顾之忧;完善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使他们 

病有所医。另外,建立失地农民的法律援助制度,维护失地 

农民再就业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韩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N].中国税务报, 

2005—08—17. [2]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79—81. 

[3]杨雪.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06,(1): 

45—46.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 

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王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策略探讨[J]. 

农业经济,2010,(12):68. 

[6]刘波,陈夏芬.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选择[J].聊城大学学报,2011,(4):71—72. 

[7]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o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