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问题,也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进而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本文就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劳务输出等对策,就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出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就业
目录
一、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1)
二、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
(一)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 (1)
(二)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 (2)
(三)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 (2)
(四)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 (2)
三、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
(一)必须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2)
(二)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3)
(三)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 (3)
(四)刺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增加 (3)
(五)积极拓展劳务输出 (4)
参考文献 (5)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是现代化城市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
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失地农民问题,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是重中之重,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城市化就很难成功。
如果城市化不能顺利进行,就势必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尽快实现的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使我国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失血”,失地农民大幅增加。
专家通过测算估计目前全国各地失地农民的数量约在4000万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里,我国城市化率提高9.86个百分点,农村失地人口约4300万,一般每征用1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
造成这多的农民失地又失业,给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
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调查。
调查主要以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总共调查了2942户。
调查的一些情况如下:43%的调查户完全丧失了耕地。
在这2942户中,共有家庭人口12170人,其中劳动力7187人,平均每户4.14人,劳动力2.44人;原有耕地13740.15亩,平均每户4.67亩,平均每人1.13亩。
2000年以来,这些农户的耕地共被占用9400.15亩,占原有耕地的68.4%。
平均每户被占有3.2亩。
尚余耕地4340亩,平均每户1.48亩,平均每人0.36亩。
其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上的有442户,占调查总数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有1237户,占42%;完全丧失耕地的有1263户,约占43%。
调查显示,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就业问题,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就业没有信心,对就业形势也不看好,在7187名劳动力中,征地时安置就业197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7%;外出务工1784人,约占24.8%;经营二三产业1965人,约占27.3%;从事农业1807人,约占25.2%;赋闲在家失业的1434人,约占20%。
其中河北农民耕地减少甚至完全失去土地后,就业非常困难,生活出现危机,河北迁安、高碑店市的失地农民有80%以上就业很困难;河南漯河市源汇区和孟津县的失地农民赋闲失业在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高达43.5%和47.8%;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失地农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的也有10%;陕西省的失地农村劳动力只有38%找到工作。
①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就业率很低,而且他们很多人对自己的就业失去信心,在就业的结构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要大一点。
而且很多人认为失去土地后自己的生活来源失去保障,当务之急就是要实现就业找到工作,政府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为他们就业服务。
二、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
首先,土地征用制度不尽合理,现有法律限制了农村土地所有者,使其无法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相应收益,侵害
了农民权益。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如果要进入市场或通过转变用途获得增值,只能先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此后其使用权才可以有偿出让。
恰恰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
之间的分配被滞后的法律法规扭曲,不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受到侵害,而且失地农民再就业
问题目前也尚属政策上的“盲区”。
其次,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不利于失地农民生存和创业。
按照《土地征管理法》规定,承包地被用后,农民“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而补偿费过低,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使这种支付远离了市场价格,使失地农民生活及其再就业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失地农民再就业重视不够,扶持措施不力。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把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简单地看作是经济补偿问题,认为国家征地已给货币补偿,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问题政府就可以不管,不少干部对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心中无数,无谋无策,对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采取回避态度。
二是单一的货币化安置方式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采取以土地补偿费的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可以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压力,失地农民也往往从眼前考虑,较易接受。
但事实上,土地补偿金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长期稳定的生活出路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在短期内就“坐吃山空”,由此陷入生活无着的困境。
这种“一脚踢”的安置补助办法不利于失地农民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是对失地农民安置的政策执行不到位。
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以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后,在土地交易中得到了十分可观的收益,但给农民的征地款却是很低的补偿标准,有的补偿款甚至都不到位,被克扣、挪用、截留,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考虑就更少。
这种单方面的指令性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造成了不少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因土地问题上访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不被各地政府重视,将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
(三)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
目前,虽然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但仍旧存在着失业和空位并存的现象,原因在于劳动力供求不匹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欠缺,低素质劳动力大量过剩。
而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恰恰处于低水平层次上,这是由计划经济年代实行的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造成的。
长期以来,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从事着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种养业和简单手工劳动,从而也注定了自身知识和技能素质上的欠缺。
这一问题成了困扰失地农民就业的瓶颈。
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有着明显的差距。
由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就差,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非常有限。
这一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
(四)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
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一些传统落后的产业关、停、并、转,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对低素质农村劳力的吸纳能力下降,加之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相应减少,使城镇就业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失地农民就业的渠道也越来越窄。
三、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必须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征地改革应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两种不同类型的征地行为,分别采用不同的征地补偿和安置标准,并规定补偿和安置费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1.公共利益征用土地的,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以相当补偿为原则,提高征地补偿和安置标准,一次性足额支付补偿安置费。
2.非公共利益占用农民集体土地,用地单位应为失地农民办理失业、大病、养老等保险。
对于非公共利益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安置补偿除了用地单位为农民办理失业、大病、养老等保险方法外,更多地应引入谈判机制,由用地单位和农民集体、农民自行谈判确定补偿安置费。
3.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的改造。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必须把村民变市民后的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村庄改造的重中之重。
村庄改造的整个过程要做到公开、透明、民主。
村集体经济的改制要严格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和每一个村民的具体条件,客观、准确、科学、合理地把集体资产包括土地补偿按人头加以量化,并由村民自主决定折合股份入股或兑现为货币实物。
(二)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第一,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职业指导员队伍,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他们适应城市就业和市场就业的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具体的关怀,增强城市就业的信心。
第二,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机构,负责对创业者的管理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