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
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
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重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措施及预期目标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
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
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
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
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进度建议本册教科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4课时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
书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时安排进度如下:(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4课时(二)富饶的大海——两三位数乘一位12课时(三)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5课时实践活动——变化的子1课时(四)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14课时(五)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8课时(六)奇妙的变化——分数的初步认识7课时(七)摸名片——统计与可能3课时实践活动——变废为宝1课时回顾整理——总复习5课时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学解读: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
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
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
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
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2. 引导学生置疑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二、探究新知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