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治理案例10

公司治理案例10

第十章集团治理:揭开法人的面纱
【案例10-1】合资企业中的非股权控制
中日合资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是由日本富士通天株式会社持股60%、天津真美电声器材公司持股35%、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持股5%组成的合资企业。

日本富士通天株式会社不仅承担了合资企业绝大部分资金需求,而且包销合资企业的全部产品,为合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结果合资企业在资金、销售渠道、技术等方面严重依赖日方母公司,自己没有销售渠道,也不设立研发部门,因而在运营上不得不接受日方的控制。

中美合资津美公司的情况也如此类似,津美公司50%的资金由可口可乐公司提供,技术全部来自可口可乐公司,主要来源于可口可乐公司设在日本的一个科研机构,津美公司的许多重大决策也是在可口可乐公司的支持下作出的,津美公司的各品牌产品通过可口可乐公司设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进行生产和销售。

------资料来源:来自南开大学课题组对天津开发区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的调查,调查结果在2001年11月24-25日公司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案例10-2】萨洛蒙诉案
公司法史上,英国的萨洛蒙诉案,可以说是为股东牟取法外利益开了先河。

当时萨洛蒙公司仅有7位股东,分别为萨洛蒙及其妻子和5个儿子,公司董事由萨洛蒙及其两个儿子担任。

公司成立后,萨洛蒙便将其事业作价38782英镑移转于该公司,公司付给萨洛蒙现金8782英镑,另10000英镑为公司欠萨洛蒙的债款,由公司发行给萨洛蒙10000英镑有担保的公司债,其余则作为萨洛蒙认购公司股份的价款,于是,萨洛蒙公司实际股份为20007股,萨洛蒙自己持有20001股,另6股由其家属各持1股以符合英国公司必须有7位发起人的规定。

该公司成立1年后被迫解散,经清算公司债务为17773英镑,公司资产为10000英镑,这样若萨洛蒙的10000英镑有担保的债权获得清偿,则其他没有担保的公司债权人将无法获得任何清偿。

公司清算人主张公司的事业实际上是萨洛蒙自己的事业,公司组织不过是萨洛蒙预计事业不顺利,为逃避债务而设,因此请求萨洛蒙清偿公司债务,否认萨洛蒙对公司之有担保债的求偿。

对此,英国贵族院一致认为,萨洛蒙对于公司及公司债权人并不负任何责任,并且其所持有的有担保的公司债应优先于公司的无担保债权受清偿,虽然毫无疑问萨洛蒙是为享受有限责任的优惠而设立公司,公司股东中除萨洛蒙外,均名不符实,但是股东负有限责任,这是法律赋予股东的合法权益,只要符合公司设立条件,则公司便与它的股东相分离而成为独立的法律主体,股东与公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公司章程加以确定。

该判例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只要依照法律规定设立公司,该公司便依法取得独立人格,即使公司的控制权仅操纵于控股股东手中,其余股东对公司仅具有象征性利益,亦不影响公司的独立地位。

由于该原则使公司财产独立,股东仅负有限责任的思想在法律形式上获得了最高体现,使得萨洛蒙诉案成为公司法上为数不多的里程碑之一。

然而正是基于同一原因,该判决也经常被视为一个后患无究的不幸判决,它为控股股东牟取法外利益提供了机会,对公司的债权人则有失公平。

------资料来源:刘大洪:《公司有限责任制度负面效应的法律思考》,2004年11月
26日,。

【案例讨论题10】集团母公司掏空上市子公司:“猴王”变空壳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从猴王集团中“剥离”出去,改组为猴王股份公司上市,猴王集团公司成为猴王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但此次资产重组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剥离”,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从未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开剥离。

这也就为后来的猴王集团破产以及猴王股份演变为“空壳”公司埋下了祸根。

猴王股份公司上市以来,经营状况江河日下,1999年开始出现亏损,财务报表也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高额应收账款和长期负债。

当初的一块优质资产沦落到如此凄惨境地,而公司过去披露的信息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怎不让人疑窦丛生?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猴王股份公司2000年6月15日公布了其与集团公司的债务往来:自1994年以来,借贷给猴王集团的长期借款高达8.91亿元,到目前为止未还款数额为5.9亿;自1998年4月以来,为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金额45862.4万元,由于日前猴王集团突然宣告破产,将有近3亿元的担保金额血本无归。

这两项数额累计达近9亿元。

而根据猴王公司2000年度中期报告的数据,猴王公司的总资产总共才93408万元。

也就是说,随着猴王集团的破产,猴王股份已经变成了一家空壳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净资产可言了。

广大中小股东此时才方知真相,连呼“中计”。

从实质意义上讲,无论是猴王公司的董事会,还是其经营管理层,都只是猴王集团的一个"橡皮图章",公司经营决策权以及激励、监督权都掌握在集团公司手中。

二者在人员、资产以及财务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猴王集团恶意控制股份公司创造了条件。

猴王集团本身企业负担重、创利能力差,只能指望上市公司猴王股份不断为其输血。

如此一来,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将猴王股份广大中小股东的命运捆绑到了与其并无直接联系的猴王集团的滚滚下坠的车轮上。

猴王集团经营不善,无以为继,只好鲸吞猴王股份的资产,自然严重的损害着猴王股份的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猴王集团和股份公司的不正当关联交易,仅有一个“橡皮图章”式的董事会还远远不够,只有避开证监会和广大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猴王股份的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才会实现上述的恶意控制行为。

那么猴王集团及猴王股份又是怎么做的呢?
2000年8月份,猴王集团就开始秘密着手一系列破产准备工作。

2001年1月9日,猴王集团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企业申请破产。

1月11日猴王集团主管部门--宜昌市经贸委同意猴王集团申请破产。

1月18日猴王集团正式向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2月27日猴王集团破产案开庭审理,猴王集团宣告破产。

直至当日,《湖北日报》才用小篇幅文章予以了报道。

2月28日,猴王A(0535)发布董事会公告,称公司原第一大股东猴王集团已宣告破产,公司巨额债务面临严重坏账风险。

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猴王股份的广大中小股东并不知晓内情,因为公司从未发布正式消息披露此事。

而在此期间,财政部批准猴王集团所持有的全部猴王A国家股7234.9924万股无偿变更为宜昌市夷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

其根本用意在于避免猴王集团的破产而带来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可广大中小股东却被蒙蔽其中,他们的资产在白白流失却无人保护。

---资料来源: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 页。

讨论问题:
1.如何防止母公司对上市公司的恶意控制?
2.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证?
数字签名人 公司治理
辨别名:CN = 公司治理, C =
CN-中国, O = 南开大学, OU =
公司治理中心
日期:2005.06.12 03:46:39
+08'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