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我国的财政统计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个反应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变化的重要统计指标。
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项目管理需求是全社会固定投资这一统计指标设置的主要角度,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万元及其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这3项是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投资统计的时候采用抽样调查
的方法来调查农村住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
500万元及其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则是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获得的固定资产中除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之后就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土地
等资源不被固定资产所包括,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资产是固定资产
的主要内容。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固
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软件获得减处置价值、矿藏勘
探属于无形资本形成总额,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价值以及土地改良价值等都属于有形固定资本形成
总额。
支出法GDP能够全方面的反映最终需求,这一指标在国际上
都通用。
因此支出法GDP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反映固定资本投
资需求的国际指标。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区别。
数据表现、基本用途、计算方法、资料来源等都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区别的内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料来源和
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调查得来的,而
调整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得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样一
来就直接导致了两者在数据表现上的不同。
计算在经济增长中固定
资本投资需求的贡献率、固定资本投资在最终需求结构中的需求比重、反应最终需求中的固定资本投资需求总量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的基本用途,而提供基础资料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时候、反
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详细结构及其规模、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
需要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用途。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投资增长表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表现。
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几年间保持着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从1980―2011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911亿元增长到了311485亿元,年均名义增
长了21.1%。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作出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如果增速一周期
中包括低―高―低的话,那么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
长在这30年间经历了3个周期,第1个周期是从1981―1989年间,第2周期是1990―1999年间,第3个周期则是2000―2011年间。
我国国家宏观政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调控政策手段的不断变化、我
国经济环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化都能够从这3个周期
中反映出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变化。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长表现。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的增长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总体上也
是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其名义增长变化形式也十分明显,能够被划分为3个周期,周期的时间基本上以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的3个周期时间是一致的。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第1个周期中
年均名义增长了14.3%,第2个周期中增长了21.3%,第3个周期中
增长了17.6%。
从1981―2011年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名义增长
了160倍。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成为了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比重逐渐
增加,对于GDP增长贡献较大。
数据统计我国的GDP名义增速和实
际增速均没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快,作为支
出法GDP的重要构成项目,支出法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
逐渐增加。
不变价支出法GDP的增加额中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增加额所占的比重就是GDP增长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
财政政策
对中国投资增长的影响
转移支付、收入分配、国债、赤字、补贴、税收等手段是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主要手段,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的波谷和波峰都需要这两个工具来进行熨平。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个工具为我国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经济运行方向的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波动的时候一般使用财政政策,实行反省调节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用,平稳总供需,总需求的增长抑制,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使用,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总需求。
这也是作为总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财政政策调节的重要领域。
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的影响方式。
反向调节是财政政策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重要方式,紧缩性财政政策为过热的投资进行降温,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增速过低的投资拉动增长。
制约固定资产投资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利用收缩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企业增加税收往往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其次紧缩性财政政策还会需要其他的政策来进行辅助才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
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主要是利用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
企业的投机性会受到土地优惠政策的影响而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会受到减税政策的影响而增强,社会投资的增长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完全是因为财政用于投资项目资金增加的因素,继而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财政政策对中国投资增长影响的实践。
从计划到注重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宏观调控方式,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每一个阶段其使用的手段也是不一样的。
我国的经济运行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在逐渐的稳步增强。
其中财政政策由于投资的冷热过程和宏观经济的原因也发生了多轮的变化。
30年间发生了多次财政政策的调整,对投资增长带来明显变化的主要有5次,其中从1988―1989年、1993―1997年实行了2次紧缩性财政
政策,从1998―2003年、2008―2010年实行了两次扩张性财政政策,在2004―2007年则是实行了一次中性财政政策。
维持投资稳定
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得结构优化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相
结合是实施中性财政政策的根本原因。
几次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得
我国的财政调控经济的方式逐渐向市场方向进行了转变,逐步完善
了调控手段,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综合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注重,我
国的经济运行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增强。
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的影响。
通过财政政策的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熨平投资波动、稳定投资增长的过程中财政政策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财政政策并不是只有积极影响这一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在实施过程中财政政策具有的局限性。
想要财政
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达到最优,那么就要其他经济政策与财
政政策配合使用。
宏观调控政策中不仅仅包括经济政策还包含行政
手段,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在进行宏观调控的
过程中应该尽量的减少行政手段的干预而是加大经济手段的配合力度,以此来达到稳定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要在实施财
政政策的时候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尽可能的避免投资增速的
大幅度起落,需要在实施财政政策的时候掌握好时机和力度。
只有
其他经济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能够合理进行配合使用,财政政策稳
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作用就能够切实的发挥出来。
看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