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专题四单元测试卷命题:高一备课组一、选择题。
(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1、为新中国成立作组织准备的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B、渡江战役的胜利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开国大典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要力量的壮大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中心”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八大”4、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的成立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A、民主集中制B、三权分立制C、党委负责制D、党政分开制7、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A、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1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11、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
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
”对此,准确的理解是()A、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B、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C、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D、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12、“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
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13、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显著的特点是()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4、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
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加强立法工作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15、二十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外电评沦:“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A.一届全国人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九届人大二次会议D.中共十六大16、近两年来两岸斗争的焦点是()A、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是否坚持一国两制方针C、是否坚持九二共识D、是否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17、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18、香港澳门的回归,就其国际意义而言:()A、在中国领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C、是一国两制的胜利D、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19.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下列阐述这一构想的文件()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20.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2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22.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23.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获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
”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A.要防止右,但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B.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24.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二.非选择题(40分)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材料二: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
忘记十几年来我党的这一条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就会走到斜路上去。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5年1月) 材料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报》1966年1月材料四: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请回答:(1)从材料1看,中共“八大”提出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依据是什么?(2分)(2)材料2和材料3会引起什么社会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什么影响?(8分)(3)材料4对材料1有何继承和发展?(4分)(4)据上述材料,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认识是什么?(4分)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
”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二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材料三2005年4月2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表示,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诗句反应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6分)(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在制度上有何创新?(2分)其意义如何?(4分)(3)材料三中胡锦涛总书记说“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国共两党在历史上还有哪两次握手?建立了什么统一战线?分别形成于哪一年?以什么事件为标志?(8分)(4)今天我们处理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谈谈你的看法?(2分)历史高一必修一专题四测试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5 CABCC 6—10ADBBA11-15 DADAC 16-20 ADBDC21-24 DCDB二、非选择题答案25.(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分)(2)社会现象:发动文化大革命。
(2分)影响:严重破坏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摧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