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关于周期的话题讨论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1.1.定义也称商业周期、经济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
1.2.特征:(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2)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3)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4)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交替组成(5)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1.3.阶段划分:1.3.1两阶段法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展阶段和收缩阶段。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
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
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
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
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
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
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
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
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
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
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
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1.3.2四阶段法经济周期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A-B为衰退, B-C为萧条, C-D为复苏, D-E为繁荣四个阶段各自特点:繁荣: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高涨),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其特征: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衰退: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危机),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
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
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
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其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萧条:规模广、持续时间长的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特征: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需求不足,销售量下降,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
复苏,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1.4.分类经济学家根据一个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把经济周期分为不同的类型。
(1)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9-10年的周期(2)基钦周期:短周期。
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俄国经济学家康襟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济周期。
(4)库兹涅茨周期:另一种长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朗。
(5)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持对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和康德拉季职夫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折。
1.5.成因1.5.1外因论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5.2内因论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包括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理论等。
1.6.研究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存货周期、资本周期、房地产周期2.1.定义2.1.1存货周期(inventory cycle time):指某一类产品、材料或某个单品进出仓库的循环时间。
在制造业和销售领域,存货周期常叫做库存周期,商品的存货周期通常根据客户的月需求量和下订单频率而定,企业自己需要的材料的存货周期根据自己的月需求量和采购提前期而定。
2.1.2房地产周期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一种长经济周期。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关于房地产周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不同文献有自己关于周期的定义和衡量指标,如房地产投资率、房屋空置率、房地产价格、房地产投资回报率等等。
本文仅以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为衡量指标来划分中国的房地产周期根据房地产投资的变动,我们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三个周期:a.第一个周期,1978 —1991 年。
此间,中国房地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1985 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1988 年出现一个高潮。
1989 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实行紧缩银根、压缩开支,房地产业受到冲击。
b.第二周期,1992 —1997 年。
房地产市场经历过热和调整两个阶段。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沿海大中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1992 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每年从全社会信用计划中单独安排一块用于专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部的委托贷款。
当时全国盛行“开发区”热、圈地热,商业银行通过绕规模贷款,违规拆借和自办公司等用于圈地、炒地,到1993 年达到顶点。
1993 年下半年,经济过热导致高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房地产业成为调控重点。
严格收缩银根,规定房地产公司不得上市融资。
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1996 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仅为211 % ,1997 年到谷底,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112 %)。
c.第三周期(即新一轮房地产周期) ,1998 年至今。
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商业银行开办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的推动下,1998 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开始回升。
1998 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均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很明显地反映了新一轮房地产周期的开始(见图)。
如果就这三个周期作一比较的话,1998 年以来的本轮周期显得平缓得多,这和整个经济增长周期呈现的特点非常相似,即并没有出现过去的大起大落,而是相对平稳。
2.2.三者与经济周期关系及其举例造成经济周期的五个主要因素是货币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周期驱动力:利息支付、资产价格、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存货。
它们分别担当着货币加速器、抵押加速器、资本支出加速器、情绪加速器、存货加速器的角色。
这里重点分析后面三者。
利息支付是货币环境的一个重要表征,但所支付利息的总体数字也是最难统计的。
利息支付的增加将会带来利息收入的增加,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估计利率发生变化对封闭的经济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其更大的效果在于增加储蓄,由此减少消费与投资,而这当然会造成经济增长的放慢。
资产可以分为固定价格资产和可变价格资产,前者如现金、银行账户等,后者如房地产与股票等。
经过复杂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全球可变价格资产总额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地产基础上的,房地产大约占了全部可变价格资产的一半,这一点很重要。
房地产建造。
经济学中的一个现成术语叫“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它包括以下内容:建造资本形成、房屋、机器与设备资本形成、其他建筑物。
这个总值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总量中约占1/5,其中的一部分是商业建筑市场总值与住宅建筑市场总值。
全球在房屋建造上的支出大约占经济总量的9%,还有另外的2%~3%可能花费在商业性房地产建造上,加起来大约占GDP的11%。
这个市场正常情况下会容纳大约占劳动力总量5%~6%的人就业。
大约1/5的房地产建造活动经常是公开的,而且比较稳定,但其余的部分则具有高度的周期性。
如果房屋建造市场总值下降1/3,那么GDP将会减少超过3%,它肯定与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是有联系的,价格下跌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又会把GDP另外削减掉一大块。
第四个主要的周期驱动力是资本性支出,这部分是指在机器与设备方面的投资,而不是在建筑方面的投资。
在大多数经济体中,私人与公共部门的资本性支出合起来约占GDP的10%。
这一块当中有一些是公共性质的,因而也是相当稳定的,但大多数还是私人性质的。
资本性支出通常与斯皮索夫和熊彼特所强调的某些新的核心创新有联系,而且每一次大的资本性支出浪潮都存在于某个独特的、领导性的产业部门。
纺织机器、蒸汽机、钢船、铁路、电、汽车、飞机、化工以及其他许多产业领导了以往的历次繁荣,而且每一次又都出现了泡沫与崩溃的情形。
资本性支出周期很显然被竞争性投资以及加速数现象放大了,加速数现象是产业为了扩张产能而自我订购。
假设资本性支出占GDP 的10%,并且由于一次明显的经济衰退而下降了1/3,这大约相当于GDP 的3%,那么财富效应值最终将会使GDP减少28%。
经济中最后一个主要的波动因素是存货。
实际上,存货总量的波动比最终需求量的波动要大得多。
存货总量一般大约占GDP的6%,并且在扩张时期的增加量约为GDP的3%,但是,它围绕这两个数字还会有较大的波动。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复无常的变化,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存货包含的电视机、DVD、冰箱、空调与汽车等耐用品的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当人们对未来心存隐忧的时候,就会停止购买这些耐用品。
存货中啤酒与牛奶这类消费品并没有多少,因为这些物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的流转非常快。
存货也不包括像理发与看牙医这样的服务,经济中这些部分极少表现出周期性。
如果存货订单减少了1/3,那么我们看到GDP 大约将会损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