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容,能简要概括孔子评价管仲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朗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游、遇、事、进、以、匡、穷困、见、羞、耻、之、张、服、因、去。

3、能通过管鲍之交的具体内容,说出司马迁重点描写鲍叔牙形象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对管仲的评讲)——初识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①,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①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②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

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问题: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否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______桓.公______一匡.天下______与鲍.叔贾.______自与.______
不肖.______召.忽______仓廪.______
三、朗读课文1—3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______
2、已而
..管仲事.齐公子小白_______________
3、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___
4、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_______________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
_______________
9、吾尝三战三走._______________
10、公子纠败,召忽死.之_______________
1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_______________
12、管仲既.任政相.齐_______________
13、富.国强.兵_______________ 14、如流水之.原_______________
15、俗之所否,因.而去.之_______________
16、分财利多自与._______________
17、故其称.曰_______________
18、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
19、上服度
..则六亲固
..._______________
20、四维.不张._______________
四、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指出句式)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译疏通1—3节,不理解的提问
六、探究思考:
1、管鲍之交为历史佳话,请自读文章第二小节,思考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并依照示例完成下表。

2、本文是写管仲的一篇传记,却花那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七、课后练习:背诵第三小节“仓廪实而知礼节……国乃灭亡。


《管仲列传》教案
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文章第四、五自然段的自读。

2、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贵、慎、信、因、小、之、将,理解使动和意动的差别。

3、概括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能就司马迁创作此传的意图进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疏通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关于“桓公伐蔡”:
少姬(即蔡姬,蔡国送给桓公的宫女)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关于“北征山戎”: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感激,送桓公而进入齐境。

桓公说:“吾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给了燕国。

管仲提出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

(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关于“曹沫之约”:
齐桓公五年,齐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

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

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二、自读文章四、五两段,解释加点字含义
1、善因.祸而为福
2、转败而为功.
3、贵.轻重,慎.权衡
..
4、管仲因而
..伐楚
5、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6、然孔子小.之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再与小组同学交流,检测自己的准确率。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____________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
3、通.货积财,富.国强.兵____________
4、贵.轻重,慎权衡____________
5、管仲因而信.之____________
6、然孔子小.之____________
四、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管仲之谓乎?(指出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生自译四、五两段,提问,教师释疑
六、文本探究:
从这篇传记看,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七、课后思考:
阅读下列文字,结合《管仲列传》,探讨太史公为管仲立传的意图所在。

清代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