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8章 量子力学简介

第18章 量子力学简介

第十八章量子力学简介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应用光量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遵守能量守恒原理,得到光电效应方程,完满解释了光电效应。

1913年,玻尔在角动量量子化假设,定态假设和跃迁假设基础上建立了氢原子理论,完满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

从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到玻尔理论以及后来对它的修正,一般认为是旧量子论。

旧量子论理论结构上的特点是量子化条件加经典理论,其理论结构本身的不协调使它具有各种缺陷。

也正因为如此,旧量子论能解决的问题很有限,当时已发现的很多问题不能给出满意的解释。

1924年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在著名论文《量子理论的研究》中提出物质波假设,把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观念扩展到运动粒子,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4年,海森伯创立了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创立了波动力学,薛定谔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量子理论是等价的。

1933年,狄拉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三种表达方式:“路径积分量子化形式”。

§18-1德布罗意假设不确定关系一、德布罗意假设根据所学过的内容,我们可以说,光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为光的波动性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而新的实验事实——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则为光的粒子性(即量子性)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在1923年到1924年,光的波粒二象性作为一个普遍的概念,已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认为,如同过去对光的认识比较片面一样,对实物粒子的认识或许也是片面的,二象性并不只是光才具有的,实物粒子也具有二象性。

德布罗意说道:“整个世纪以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面来,是过于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面;在物质粒子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把关于粒子的图象想的太多,而过分地忽视了波的图象?”德布罗意把光中对波和粒子的描述,应用到实物粒子上,作了如下假设:每一运动着的事物粒子都有一波与之相联系,粒子的动量与此波波长关系如同光子情况一样,即hpλ=(18-1)h hp mvλ==(18-2)它被称为德布罗意波长,上式称为德布罗意公式,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又称物质波。

说明:⎪⎪⎩⎪⎪⎨⎧=<<-=02201m m c v c v m m c v 时,可取比较时,与 。

讨论:以电子为例,电子经电场加速后,设加速电压U ,电子速率v<<c 时,德布罗意波长为vm h p h 0==λ。

此时 eU v m =2021 所以: A U U m U Ue m h 2.12102.121106.1101.921062.612101931340=⨯=⨯⨯⨯⨯⨯=⋅=----λ二、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实 电子衍射实验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当时是作为一个假设提出来的,直到1927年戴维孙和革末用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该实验情况如下:1、实验装置:K 是发射电子的灯丝,D 是一组光栏缝,M 是单晶体,B 是集电器,G 是电流计。

灯丝与栏缝之间有电势差U ,从K 发射的电子经电场加速,经光栏变成平行光束,以入射角ϕ射到单晶M 上,并在M 上向各方向散射,其中沿ϕ方向反射的电子进入集电器B 中,反射电子流的强度由电流计G 量出,集电器只接受满足反射定律的电子,目的是改变这一情况下反射电子强度和U 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ϕ角保持不变(2个ϕ角),改变U 而测I 。

2、实验结果I 与U 的关系如图18-2所示,可知,U 单调增加时,I 不是单调变化,而是有 一系列极大值,这说明电子从晶体上沿ϕ角方向反射时,对电压U 的值有选择性,即遵守反射定律的电子对电压有选择性。

图18-1图18-23、实验结果说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如果只认为电子具有粒子性,则上述结果难以理解,那么,如何去认识电子的这种行为呢?我们知道,X 射线在晶体体上反射加强时,有下列规律,即布拉格公式λϕk d =sin 2(k=1,2,…)λ为入射光波长,d 为晶格常数。

将这一事实与上述结果对照一下,电子的反射和X 射线的反射极为相似,因此,要解释上述实验结果,要考虑电子的波动性。

假设电子具有波动性,反射时也服从布拉格公式,其波长代以德布罗意波长,用上面公式可得结果,看看是否能解释上面的实验结果。

德布罗意波长为:),2,1(2sin 2122 =⋅==⋅===k m eh U k d U m e h m eU m h p h ϕλ即加速电压满足此式时,电子流强度I 有极大值,由此计算所得加速电势差U 的各个量值和实验相符,因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的正确性。

电子既然有波动性,自然会联系到原子、分子和中子等其它粒子,是否也具有波动性。

用各种气体分子作类似的实验,完全证实了分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公式也仍然是成立的。

后来,中子的衍射现象也被观察到。

现在德布罗意公式已改为表示中子、电子、质子、原子和分子等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之间关系的基本公式。

4、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既然电子、中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如何解释这种波动性呢? 为了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我们不妨重新分析一下光的衍射情况。

根据波动光学观点,光是一种电磁波,在衍射图样中,亮处表示波的强度大,暗处表示波的强度最小。

而波的强度与振幅平方成正比。

所以,图样亮处波的振幅平方大,图样暗处波的振幅平方小。

根据光子的观点,光强大处表示单位时间内到达该处光子数多,光强小处表示单位时间到达该处光子数少。

从统计观点看,这相当说:光子到达亮处的几率大于到达暗处的几率。

因此可以说,粒子在某处出现的几率与该处波的强度成正比,所以也可以说,粒子在某处附近出现的几率与该处波的振幅平方成正比。

图18-3现在应用上述观点来分析一下电子的衍射图样见图18-3。

从粒子观点看,衍射图样的出现,是由于电子不均匀地设向照相底片各处所形成的,有些地方很密集,有些地方很稀疏。

这表示电子射到各处的几率是不同的,电子密集处几率大,电子稀疏处几率小。

从波动观点看,电子密集处波强大,电子稀疏处波强小。

所以,电子出现的几率反映了波的强度,因为波强正比与波幅平方。

普遍的说,某处出现粒子的几率正比与该处德布罗意波振幅的平方。

这就是德布罗波的统计解释。

说明:①一切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宏观物体的波长一般是很短的,它们的波动性不能通过观察而得到;相反,微观粒子,特别是匀速运动的粒子,它们物质波波长十分显著,不能把它们再看作经典粒子。

②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已经在现代科学技术上得到应用。

电子显微镜分辨之所以较普通显微镜高,就是应用了电子的波动性。

我们提到过,光学显微镜由于受到可见光的限制,分辨率不能很高。

放大倍数只有2000倍左右,而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按A λ=知,U 为几百伏特时,电子波长和X 射线相通。

如果加速电压增大到几万伏特,则λ更短。

所以,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很大,可达到几十万倍以上。

③应该指出,德布罗意波与经典物理当中研究的波是截然不同的,如: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空间中的传播,而德布罗意波是对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描述,它的振幅平方表述了粒子出现的几率。

我们绝对不能把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机械地理解成经典物理当中的波,不能认为实物粒子变成了弯弯曲曲的波了。

例18-1:一电子束中,电子的速率为s m /104.86⨯,求德布罗意波长。

解:因为 s m /104.86⨯比c=s m /1038⨯小的多, 所以可用经典理论: A m v m h p h 867.010867.0104.8101.91062.610631340=⨯=⨯⨯⨯⨯===---λ。

例18-2:已知第一玻尔轨道半径为1r ,试计算当氢原子中电子沿第n 个玻尔轨道运动时,其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是多少? 解:ph =λ 依玻尔量子化条件 π2h n mvr n = 有: π2h n pv n = 1122n nr 2h r n 12nh p r n r ππ==∴=代入中,有1nr 2h h πλ=n r 21π=三、不确定关系在经典力学中,任一时刻粒子的坐标和动量都有准确值,所以可用坐标和动量描述粒子的状态。

那么,对于微观粒子是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下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以电子运动为例,设平行单缝电子束,沿y 轴方向入射到单缝k 上,缝宽为b ,电子经缝后产生衍射,衍射图样分布关于y 轴对称,如图18-4所示:在中央处形成亮纹,在其两旁还有其它亮纹。

现考虑中央零级。

根据单缝衍射公式有 sin()b ϕλ=(第1级极小) (18-3) 通过缝后,电子由于发生衍射,所以电子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即动量发生了变化。

设经缝后电子动量为0p ,在ϕ角内,动量x 分量x p 满足下式:0sin()x p p ϕ≤≤ (18-4)故x p 的不确定量为 sin()x p p ϕ∆= (18-5) 由式(18-3)、(18-5)有 x b p p λ∆=⋅ (18-6) 当电子通过缝时,它通过单缝那一点是不确定的。

所以电子坐标x 的不确定度x ∆等于缝宽度b ,所以式(18-6)可化为 x x p h ∆⋅∆≥ (18-7) 上式称为海森伯不确定关系,x ∆、x p ∆分别称为粒子的坐标x 和动量x p 的不确定量。

说明:①由不确定关系,x ∆、x p ∆不可能同时为零,即粒子坐标和相应方向的动量不能同时测准确定。

x 测得越准时,即x ∆越小时,x p 测得越不准,即xp ∆越大。

当精确确定粒子坐标x (如x ∆→0)时,则x p 必然无法精确测量(x ∆→0时,x p ∆→∞),反之亦然。

②不确定关系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

③对微观粒子不能用坐标和动量描述其运动状态。

④不确定关系推广到三维情况:x y z x p h y p h z p h ∆⋅∆≥⎧⎪∆⋅∆≥⎨⎪∆⋅∆≥⎩例18-3:在电子单缝衍射中,若缝宽为90.1(110)b nm nm m -==,电子束垂直如射在单缝上,求:衍射电子横向动量的最小不确定度x P ∆解:x x p h ∆⋅∆≥,即 x h p x∆≥∆ 依题意有动量最小不确定量为342496.6210 6.6210()0.110x h h p N s x b ---⨯∆≥===⨯⋅∆⨯ (x ∆=b ) 例18-4:一电子具有2001-⋅s m 的速率,动量不确定度为%.010,确定电子位置时,不图18-4确定量为多少?解: x x p h ∆⋅∆≥ => 0.01%x xh h x p P ∆≥=∆⨯ )m (...mV .h x231434106432001019101063600010----⨯=⨯⨯⨯⨯== 已确定原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m ,电子则更小,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位置不确定量远大于电子本身线度,所以,此时必须考虑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