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启迪---以中国古代贤妻形象为例摘要:女性作为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固有的落后社会现实和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男尊女卑”观点,女性在古代社会往往是被忽视的,也往往扮演着从属的角色。
贤妻形象作为这众多形象中的一支,更是值得探究和深思。
本文从女性所处的社会现实及形成原因,贤妻形象的具体表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迪三个方面认真分析了该形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贤妻形象;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当代启迪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妻子往往是丈夫背后那个默默无闻,深明大义,贤惠持家的角色。
也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角色,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让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无尽的思考其形象的当今启迪。
一、古代贤妻形象及形成原因我国古代的贤妻,概括起来可以用“温良谦恭让”形容。
她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夫妻和美,衣食无忧,生活富足闲适,亲人团聚和儿女幸福的生活。
正是古代女性落后低下的社会地位,促使她们屈从于现实而无所追求的生活着,这样的生活形式一直贯穿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有着它的历史必然性。
原始社会早期是以母系社会为主导,而那样一个自然条件恶劣而生产水平落后的社会必将被拥有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父系社会所取代。
这样的一种更替也是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历史演进的需要。
父系社会主体地位的确立随之而来的就是宗法伦理所维护下的男性统治,这也是造成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又一必然因素。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为传统家庭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
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
“男主外,女主内“的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那些成功的人不仅收获了财富,更是妻妇和奴隶的拥有者,也直接导致了被困于其中的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遵从于男人的一切安排,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的影响下,封建伦理观点中从始至终都影响着当时的女性教化。
众所周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成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这也直接影响了传统女性教化中渗透着儒家的宗法伦理。
也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得她们的才智得不到开发,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也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独立。
女性教化异常重视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和东汉班昭的《女诫》也就成为讨论女子问题的范本。
连同后来的《女论语》、《女学者行录》,都在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①这些思想直接导致了古代女性的绝对服从,为她们套上了精神枷锁,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二、“贤妻”形象的具体体现“《四书》中孟夫子说道:君子有三件至乐的事,……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第二件的乐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那第三件事说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但是依我议论,还得再添一乐,居于那三乐之前,方可成就那三乐的事。
……第一紧再添一个贤德妻房,可才成就那三件乐事。
”这是明朝的西周生在他的作品《醒世姻缘传·引起》里的一段话。
不难看出,“贤妻”形象在我国古代其影响的深远性。
而作为“贤妻”的首要必备条件便是“服从夫妇之义”,而具体的实行在很多历史文献当中给出了解释。
《孟子•滕文公下》云:“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也就是说妻子、妾侍应以顺从丈夫为正道。
妻子只需顺从丈夫,小妾除了顺从丈夫外,还得顺从正妻。
概括起来即为无条件的顺从。
古代大多数女性的教科书《女论语》中的《事夫章第七》说:“女子出嫁,夫主为亲。
…..将夫比天,其义匪轻。
”也是一再的强调“既嫁从夫”的“三从”主张。
有了绝对顺从作为前提,其他的标准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古代“贤妻”还具体表现在:忠于夫妻名分;自觉维护丈夫或者是夫家的利益;孝敬公婆,善待叔姑,勤劳持家;勇于自我牺牲幸福,贞操,甚至是性命。
因为从小接受的封建纲常式的教育,中国的已婚女性把名节、贞操看的尤为重要。
在顺从夫妻之义的大背景下,自身的幸福意识也就淡薄了,我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的传统迫使太多贤妻不得已牺牲自己的幸福去顾全大局又或者是为了夫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关于“贤妻”描写的作品数不胜数:高明的作品《琵琶记·临妆感叹》就描绘了这样一位深明大义,尽职尽责的侍奉公婆的贤妻形象:“奴家自嫁与蔡伯喈,才方两月,指望与他同事双亲,偕老百年。
谁知公公严命,强他赴选,自从去后,竟无消息。
把公婆抛撇在家,教奴家独自应承,奴家一来要成丈夫之名,二来要尽为妇人之道,尽心竭力朝夕奉养。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吴炳的《疗妒羹》,无心子的《金雀记》,蒋士铨的《香祖楼》等等,都写出了贤妻对爱情的忠贞、自信独立、心态平稳以及聪明智慧。
在贤妻这个大群体之下,也衍生出很多小的分支。
“思妇”与“贞妇”就是这其中的典型。
孟郊有诗这样描述“欲别牵郎衣,郎今向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眼前不觉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妻子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依依不舍道:“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不怨恨丈夫归来很迟,只是希望丈夫不要去临邛。
寥寥数语却表现了妻子在追求家庭幸福美满的同时,也有一种忧虑和不安的心情。
但作为深明大义的贤妻必须懂得忍耐,忍耐丈夫不在身边孤独寂寞的空闺生活,思妇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
正是“思妇”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文人墨客创作“思妇闺怨”主题的作品提供素材。
更有才华横溢的女性,亲自描写了自己的那种寂寞凄凉的心境。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代表,她的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写道“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便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真实地书写了离愁别恨。
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下片想象别后的情景。
人去难留,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
词中表达情感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婉转曲折,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
可见思妇之思的深切与浓重。
联想到思妇的生活环境,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被束缚了“自由”的她们思念之情更是无人倾诉,抑郁愁苦也就愈演愈甚。
如果说思妇是睹物触景思人,任情感麻木而妥协于现实,那么贞妇便是受封建伦理的荼毒而成为了封建伦理的艺术祭品。
历史上,清代把贞妇纳入表彰范围,按照标准把贞妇划分为三类:节妇,贞女和烈女、烈妇。
这无疑是把“贞节”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而在文学方面,古代树立贞节楷模有两大方式,一是塑造具体的文学形象,如元代的柯丹邱的作品《荆钗记》里的钱玉莲,佚名氏《白兔记》中的李三娘,清代李玉的代表作《一捧雪》中的雪艳等等,最为典型也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塑造的李纨这个贞妇形象。
比较后发现,这些贞妇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生命的道德化,生活的异己化和行为的自觉性。
“贞节”观念在她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也影响着她们的言行和生活。
表现方式之二便是在作品中直接歌颂,宋代的徐积在他的作品《贞女扇》中写道“妾非宋家邻,亦笑巫山神。
便是楚王来,掩面不从人。
”如此可见女性“贞节”观念的影响是深入到精神本质的。
也正是深受这种观念的荼毒,贞妇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悲哀和痛苦。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积压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窦娥冤》里窦娥的内心独白正是这类形象的完美写照,内心的悲苦也只有自己知晓,这其中的苦涩也只有自己默默咽下。
不难看出古代贤妻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被戴上了厚重的“枷锁”。
她们的思想不仅被牢牢的束缚着,也被封建伦理教化思想所深深的影响着。
也因为她们的从属地位,使得大多数古代女性不懂得去反抗,只是一味的顺从男性和无条件的屈从于现实。
这无疑是为她们看似“美满”实则“压抑苦闷”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三、古代“贤妻”形象的继承与改造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女性生活的不平等环境亟待改造和重建,女性的地位也急需提高和巩固。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点也在不断的更新变换。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由此逐步解放,走向开明。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更是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女性的地位是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终于得以确立和肯定。
这也彻底告别了古代女性的依附从属地位,让女性也能在社会中立足。
古代因其封建集权统治的根基无法拔出,女性的地位得不到肯定,女性的权力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反观现今,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制度上的肯定和保护,女性站在了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上,也同样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女性的从属身份也就不复存在。
当今时代,独立的“女强人”比比皆是,她们靠自己的双手打拼自己的事业,丝毫不逊色于男性,有的甚至在行业领域内独占鳌头,即使是已婚妇女也不例外。
可以说当代女性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事业天地,她们不再被排除在政治和经济圈外,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和义务。
正是时代的进步,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已经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取代,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也消失殆尽,社会风气正被男女双方平等相待的氛围所萦绕。
当代的女性也更加强调自尊,自爱,自立和自强。
古代女性,尤其是已婚妇女,俨然成了婚姻的束缚者,没有了自己的追求,更无所谓自己的自由,过着一种可悲却又麻木的生活。
现代的已婚妇女,强调的是婚姻的自由和平等,而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拥有了自己追逐幸福的权利。
作为当代的“贤妻”,更多的是在经济和生活中与自己的丈夫一同去维护好自己的家庭,而不再是被仅困于生活上的扶持。
正是人们观念的进步和女性自身的那份自立与自强,当代女性,尤其是加入了“贤妻”队伍中的那部分人,也不再被打上“思妇”与“贞妇”的标签。
少了更多精神上的束缚后,女性的生活也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快乐。
对古代女性,特别是“贤妻”形象的改造与发展,一方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努力抗争的结果。
但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古代的“贤妻”,在她们身上,仍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神。
古代温婉贤惠的妻子不仅在生活上关怀自己的丈夫,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给与支持和鼓励,这是当代很多女性所欠缺的,她们因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目标,往往会忽视与家人的沟通与交流。
也就更不能向古代贤妻那样妥善的处理好婆媳关系,这也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
再者,当代女性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自尊,自爱,应懂得保护爱惜自己。
在这一点上,古代女性从始至终所恪守的“贞节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代女性具有警醒作用,值得我们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