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 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导致俄国是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3. 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工人运动发展迅速,不少国家 还出现了革命的形势 4. 打碎了“民族监狱”,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的信心 5. 加速了欧洲的衰落和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6. 心理上的影响,形成和平主义思潮与黩武心态
马恩河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 决战。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 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日德兰海战 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 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1. 欧洲仍保存世界优势地位。 2. 东亚的日本兴起,美洲的美国兴起。它们迅速壮大,改变了欧洲 称霸世界的局面,其中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影响尤为巨 大。 3. 俄国爆发革命,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社会主义制 度产生并发展。 4. 民主革命席卷了欧洲。 5.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 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也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 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 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工业产量居 世界第一。但70年代以后,美国、德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赶上和 超过了老牌的殖民帝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一、第二。帝国主义 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20世纪初,这种状况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已不相适应, 后来居上的美国、德国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殖民地。 2.两大帝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压倒对方,于是在 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3.战争危机的加深 法国、德国之间的矛盾爆发,发生了摩洛哥危机;两次巴尔干战争相 继爆发
美国选择在1917年加入一战的原因 1. 由于英国海上封锁,使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贸易大大加强 2. 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担心俄国单独媾和导致协约国失败 3. 美国担心英国、俄国失败,会加强日本在远东的实力,如果将来 德国和日本联合,美国称霸世界将无从谈起 4. 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这时参战能增加 在战后分赃会议上的分量
20世纪初欧洲优势地位的表现 1. 政治地位优势:欧洲称霸全球,是世界政治的中心。 2. 经济优势:欧洲是世界的银行、世界的工厂、世界贸易的火车 头。 3. 军事优势:俄、法、德、英等欧洲国家是世界上的头等军事大 国。欧洲列强凭借着强大的军事 力量瓜分了世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划分了势力范
围,操纵着他国内政。 4. 文化优势:基督教不可抗拒的扩散传播。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法俄,这促使法俄迅速接近,自1891年至1894年间 法俄签订了一系列协约。 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协约 签订,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英法可以共同对付德国了。 1907年英俄订立协约,划分了他们在波斯湾的势力范围。 1894年的法俄协约,1904年的英法协约,1907年的英俄协约,标志着英 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到1907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布列斯特和约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 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 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 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 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 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 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 与德国签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 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 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 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 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 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 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的争夺殖民地、半
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中国 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 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妄图并吞整个东北地 区,寻找不冻港,手段之一是修筑铁路。 1894年日本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怂恿下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 午战争,打败了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把辽 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沙皇政府伙同德法两国强迫日本放弃 辽东半岛,即“三国干涉还辽”。事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接 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1896年诱逼中国政府签订《中俄密约》, 索取了修建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的特权。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为借口进一步侵占东 北,为侵占中国东北不惜一战。 影响:1.俄国的战败加速了1905年俄国改革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
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 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 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 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 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 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 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 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 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 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
美西战争 原因:美国进入20世纪统一后,较之其他各国发展较晚、商品市场和殖
民地已被其他各国瓜分完毕,美国为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而挑起 战争。
西班牙在北美洲的殖民地阻挡了美国发展扩张的脚步,所以美国 首先针对西班牙。 导火线:1868年,古巴反西班牙殖民的独立战争。 开始:1898年4月25日,美国对西班牙宣战。 结果:美国歼灭西班牙舰队,签订《巴黎和约》。 意义: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有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进行的一
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2.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 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
3.亚洲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黄种人打败 了白种人,这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
4.为日本资产阶级提供了巨额的利润和大片的殖民地。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1. 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2. 无产阶级必须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把民主革命转化 为社会主义革命 3.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原则 4. 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学说 5. 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的特点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6.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 7. 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理论
共产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1. 国际共运历史发展的结果 2. 列宁在理论上合组织上的贡献 3. 俄国革命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大本营
共产国际成立的标志:1919年3月2日,世界共产党和左派民主社会主义组 织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 1. 起到了无产阶级国际理论中心的作用 2. 帮助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先锋队组织,奠定了现代 共运的格局 3. 支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4. 领导了反法西斯斗争 5. 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援 6. 共产国际
施利芬计划 1914年8月德军按照“施利芬计划”,企图通过速战速决,先集中优势 兵力在西线击溃英法军队,然后挥师东进,迫使俄国屈服,尽快结束战 争。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费迪南夫妇亲 自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并指挥了十五、十六兵团以塞尔维亚为 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这一挑衅行为激怒了塞尔威亚的民族主义者。在检 阅完军事演习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途中,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普 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是德奥意三国为同英法争夺世界霸权建立的军事同盟,是帝国 主义列强争霸斗争的产物。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签订《三国同盟条 约》,条约规定: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时,德奥全力支持;如果德国受 到同样攻击,意大利也同样支持;如三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强国攻击时,其它两国保证给予支持。三国同盟中,德国是主角, 奥匈是追随者,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 件下,为迟到者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 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 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 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
1.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2.二十世纪社会空前发展,变革的力量和影响力随着流动性的增强而 增强 3.一战缩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间的距离 4.各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没能及时干预 二.国内条件: 1.工人集中于500人以上的大工厂,有利于团结力量形成队伍 2.俄国社会内部的发展为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二十世纪初期俄国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表现: 1.从宏观经济结构看,20世纪初仍是农业国 2.从人口结构看,农村人口占据绝对优势 3.从资本结构看,俄国工业外国资本占大多数 4.农业落后,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人民缺少土地,缺少牲畜和铁质 农具 5.人口素质低,文盲多,识字率低 6.从工业布局结构看,工业配置合理五大工业区均在欧洲部分 7.生产力水平低,人均产值少 落后的结果: 1.缺乏有效的调解矛盾的手段,而采取粗暴高压的方式 2.国民素质低,表达意愿的方式具有破坏性 四.革命的主观条件 1.列宁非凡的领导能力 2.布尔什维克党超强的战斗力 3.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 4.农民和无产阶级有天然联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