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
2.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3.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背景:战争结束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原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内容:农业方面:有限的允许农民租用土地,雇佣劳动;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一些中小企业或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由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
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局部调整,使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5.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指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1918年开始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1921年为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6.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
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7.慕尼黑协定: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解决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订立的条约。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订立了将其苏台德区划割给德国的协定。
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10日将苏台德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领土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以及运输工具无偿交给德国,德国军队将对上述地区实施分区占领。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与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8.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
战役的结局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全歼。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它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9.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二战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奠定了基础。
10.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
主要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
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郑重宣布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
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11.协调外交: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和若槻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主张通过经济渗透而不是武力征服的手段,被称为“温和外交”,也叫“软弱外交”。
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故又名“币原主义”。
12.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3.雅尔塔会议: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
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2)波兰问题。
确定波兰疆界(3)联合国问题。
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
(4)远东问题。
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一方面,会上美、苏达成了战后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构筑了“雅尔塔体系”的最初框架。
另一方面,该协议协调了盟国最后击败德国和日本的立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到来。
14.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新的经济政策。
主要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回升,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避免了法西斯上台;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5.金元外交:20世纪初,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的美国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外交政策。
他宣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就是用美元代替枪弹,利用经济渗透和施加压力,这就是“金元外交”的要义。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及中国等地,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
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外交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1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1898年4月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三个月就占领西班牙数个殖民地,西班牙被迫求和。
12月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事实上把古巴变为美的殖民地。
从此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17.中途岛战役: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是一次航母战斗群对航母战斗群的战争。
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18.杨格计划:1929年一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该计划由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主持制定。
主要内容为:①规定了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③取消对德国的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由新成立的美国操纵的国际清算银行处理赔款的一切事宜。
德国坚持以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茵区作为接受该计划的条件,协约国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同意,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
19.不列颠战役: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这次战役也由于英国的顽强表现,而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1940年8月13日,戈林下令实施“鹰袭”计划,1500多架飞机开始对英国进行轰炸,不列颠之战的第一阶段战幕就此拉开。
20.币原外交: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任职期间推行的外交政策。
对英美以协调取代对抗,承认苏联。
对中国提出了所谓“不干涉内政”的口号。
币原外交其实是协调外交。
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
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
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
他的外交原则是: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
币原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
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21.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