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即1942年夏季到1943年早春,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

战役以苏联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极大的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二战的转折点。

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

鲁尔危机使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30日成立了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门委员,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负责研究稳定德国经济的方法和制定新的赔款计划。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契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

它拥有很大权力,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

1922年2月6日,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契卡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

《霍尔—赖伐尔协定》:是英法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的协定,密谋让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

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了结束第二次意埃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

这显示当时绥靖政策的祸害。

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不列颠空战:二战中因德军准备侵入英国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而进行的空战。

此次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战。

英国取得自卫战的胜利,希特勒的军事冒险受到严重的挫败,有力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

而捷克斯洛伐克在高压下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

该协定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十四点原则: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

反映了一战后美国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二十五点纲领:是于1920年2月制定并公布的,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纲领性文件,是纳粹的行为指导。

在此纲领中,只是由于迫于形势,希特勒才给纳粹党打着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旗帜,并在这面旗帜上图上了民族主义的色彩,以适应战后德国要求变革、要求振兴民族的愿望,从而欺骗了不少德国人。

《华格纳法》:美国在1935年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因由参议员华格纳提出,又称《华格纳法》。

该法的制定反映了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式下,美国政府力图通过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将日益壮大的工人运动纳入“法律”轨道,是罗斯福在30年代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的领土和人口都大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

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大西洋宪章》: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

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是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

宪章具有欺骗性,但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二·二六事件”:是1936年2月26日,在日本发生的1483名陆军青年官兵反叛的事件,是一次由皇道派军人发动的未遂军事政变。

政变失败使得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借机清理敌对的皇道派军人的政治势力,日本军国主义得到巩固。

法国人民阵线:1935~1938年法国左翼各党派和群众团体为反击法西斯势力、实行社会经济改革而组成的统一战线。

1935年7 月14日,法国社会党、法国激进社会党、法国共产党和各大工会组织全国规模的反法西斯示威,并决定起草统一左翼各党派行动的共同纲领,人民阵线遂宣告诞生。

1937年 2 月政府迫于大资产阶级的抵制和反抗,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1938年10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人民阵线公开分裂,此后名存实亡。

【简答】:1、简述1939年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①谈判双方都未能从反对法西斯和保卫世界和平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无法达成共识,矛盾重重;②谈判中互相猜疑;③德国的暗中破坏;④东欧小国的阻拦。

2、简述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前提。

答:客观因素:1)物质基础:生产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2)俄国的基本国情:①俄国相对落后:a.工业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工业发展相对落后;b.沙皇专制制度是俄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②内部存在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③俄国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3)一战的推动作用主观因素:1)俄国无产阶级独特的有点:①集中程度高;②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革命传统2)无产阶级拥有强大的同盟军——农民阶级3)无产阶级拥有自己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3、简要分析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主要原因。

答:①历史根源: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②客观条件: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③主观原因:纳粹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必要前提: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⑤未能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a.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b.两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c.就两党自身来看,纳粹党上台后才意识到危险性。

4、简单分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柯立芝繁荣”之下的隐患。

答:①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②传统工业部门处于停止或衰退状态;③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一个狭窄的基础上;④股票投机成风使经济繁荣呈现虚假性;⑤国际经济中的潜在因素导致美国海外市场日益萎缩5、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决定的;2)国民经济的严重危机:首先农业生产直线下降,其次由于粮食、原料和燃料的严重短缺,工业生产也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的困境。

3)严峻的政治形势4)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认识的转变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c.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2)工业方面:a.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b.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3)商业方面:把商品货币关系引入国民经济体系4)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

6、简要分析英法30年代绥靖法西斯国家的表现及影响。

答:表现: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国联不但没有制裁日本,并且主张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殖民地。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国联不但坐视不问,而且想方设法要求意大利以和平手段吞并埃塞俄比亚。

英法更炮制了《霍尔—赖伐尔协定》,而美国则推行“中立”政策。

③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

而美国继续推行“中立”政策。

④绥靖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英美只是重申《九国公约》的原则,要求停止战争,但既不援助中国,也不制裁日本,相互推倭责任,只想坐观成败,收渔人之利。

⑤绥靖德国吞并奥地利。

在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吞并奥地利但还没有采取大规模行动时,英法均表示不反对希特勒以和平渐进手段实现吞并。

德国采取吞并行动时,英法坐视奥地利灭亡而不问。

⑥绥靖政策的顶峰: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试图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缓和它们与德国的矛盾,以保住既得利益,使祸水东引。

⑦“奇怪战争”: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

影响:这种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了德国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7、简述纳粹德国法西斯一体化的主要表现。

答:①颁布《授权法》,剥夺国会的立法权②摧毁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支柱——多党制,实行纳粹党一党专政③剥夺各邦自主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④打击冲锋队,争取国防军,实行恐怖统治⑤对教育、舆论及大众传媒的强制控制首先,强迫人们接受法西斯思想统治,实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信仰”。

其次,成立“德国文化总会”,以保证所有文化活动都符合纳粹主义思想。

第三,设立了“阿道夫·希特勒学校”等教育机构,向学生灌输纳粹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斯巴达式的军事训练,培养一大批新一代纳粹干部。

⑥对国民经济的一体化首先,1933年7月,政府设立了由12个大资本家和5个纳粹分子组成的“德国经济总会”,作为控制全国经济的最高机关,并由这个机构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改组。

其次,在农业方面,严密控制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活动。

第三,加强对劳动力的控制。

⑦秘密颁布《国家元首法》。

8、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主要内容:第一阶段:①整顿金融:A.改革银行制度;B.放弃金本位制,促使美元贬值;②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④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第二阶级:①《社会保险法》②《华格纳法》③《公平劳动标准法》④进一步推进以工代赈,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影响:①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