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二、知识链接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4、题解“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
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
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第一课时一、梳理基础知识(一)注音喟()然舞雩()师旅()浴乎沂()莫()春比()及曾皙()千乘()率()尔摄()乎饥馑()侍()坐铿()尔小相()哂()笑(二)、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三)、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会同:古义---2、加之以师旅师旅:古义----(四)、重点实词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乎:尔:3、毋吾以也毋:以:4、居则曰居:5、不吾知也知:6、如或知尔如:或:7、则何以哉?何以:8、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而:9、摄乎大国之间:摄,乎:10、加之以师旅加:以:11、因之以饥馑因:以:12、由也为之为:13、比及三年比:14、且知方也且:方:15、夫子哂之哂: 16、求!尔何如尔:何如: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如: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侍:19、非曰能之,愿学焉能:20、宗庙之事,如会同如: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为:22、鼓瑟希,铿尔希:尔:23、舍瑟而作舍:而:作:24、异乎三子者之撰乎:撰:25、何伤乎?何:伤:26:亦各言其志也:亦:其:27、春服既成既:成: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29、风乎舞雩风:30、咏而归咏:31、吾与点也与:32、三子者出,曾皙后后: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言: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已:35、夫子何哂由也何: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以:让:37、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则: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如:39、非诸侯而何而:何: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孰:(五)、一词多义1、如(1)如或知尔(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4)沛公起如厕2、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5)以侍君子(6)为国以礼3、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2)且知方也4、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5、为(1)由也为之(2)愿为小相焉(3)赤也为之小6、知(1)居则曰(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不知木兰是女郎(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孰为汝多知乎7、居(1)居则曰,“不吾知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4)居十日,扁鹊复见(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6)囤积居奇(六)、活用现象1、端章甫:端,()章甫,()2、风乎舞雩:风,()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七)、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摄乎大国之间()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7、异乎三子者之撰()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0、为国以礼()(八)、重要语句翻译(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2)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答案一、注音Kuìyúlǚsèyímùbǐxī s hèng(shuái shèjǐn shìkēng xiàng shěn二、通假字1、希,通“稀”,稀疏2、莫,通“暮”,暮春3、与,通“欤”,语气词三、古今异义1、古:诸侯相见2、古:泛指侵略的军队四、重点实词1、侍:陪侍2、以:因为乎:于----比尔:你们3、毋:不要以:认为4、居:闲居,平时5、知:了解6、如:假如,如果或:有人7、何以:做什么8、率:轻率尔:形容词词尾而:表修饰9、摄,夹、迫近乎:于----在10、加:加到……上以:拿,用11、因:接着以:用,拿12、为:治理13、比:到14、且:表递进,而且方:道,准则15、哂:笑 16、尔:你何如:怎么样17、方:方圆如:或者18、如:至于侍:等待19、能:有能力做20、如:或者21、为:担任22、希:稀疏尔:拟声词词尾23、舍:放下而:表顺承作:起24、乎:于----与,和撰:才能,为政的才能25、何:什么伤:妨害26:亦:也其:自己的27、既:已经成:定28、乎:于----在29、风:吹风30、咏:唱歌31、与:赞成32、后:落在后面33、夫:语气词言:说的话34、已:罢了35、何:为什么36、为:治理以:用让:谦让37、唯:语气词则:就38、安:怎么如:或者39、而:又何:什么40、小:小的事情,小相孰:谁五、一词多义1、如:(1)假如(2)或者(3)至于(4)到,去2、以:(1)介词,因为(2)动词,认为(3)动词,做(4)介词,用(5)连词,表目的,用来(6)介词,用3、方:(1)方圆(2)道,是非准则4、尔:(1)代词,你们(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5、为:(1)管理,治理(2)做(3)替6、知:(1)了解(2)主持(3知道(4)zhì通“智”(5)见解,知识7、居(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六、活用现象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名作动,吹风3、后,名作动,落后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勇,形作名6、撰,动作名,才能七、句式1、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3、宾语前置4、宾语前置5、状语后置6、状语后置7、状语后置8、状语后置9、语前置10、状语后置八、重要语句翻译(1)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2)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第二课时一、名句填空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2)既来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
(4)过也,人皆见也;_____,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
(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
(10)学而不厌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不悱不发。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14)言必行,__________。
答案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补充(1)思而不学则殆(2)则安之(3)不患贫而患不安(4)更也,人皆仰之(5)不知其可也(6)必先利其器(7)来者犹可追(8)己所不欲(9)匹夫不可夺志也(10)诲人不倦(11)小人常戚戚(12)不愤不启(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4)行必果二、把握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三、研讨性学习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分析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