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钩虫、蛲虫
六、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 2、加强个人公共卫生 3、药物治疗:阿苯达唑(100-200mg/次, 隔周1次,连续3次)、甲苯米唑、噻嘧啶等。 蛲虫膏、龙胆紫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丝状蚴
矿井下的温度高、湿度大、 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差有利 于钩虫病的传播。
丝状蚴特点
1. 口腔封闭,活动力强 2. 存活时间3-4周,2周内感染力最强 3. 集中在土壤表层(90%在1-2cm深的表层土 壤内) 4. 有向温、向湿、向触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 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 强,主动钻入人体,约需时30min至1h。 5. 生存温度15-30℃, 适宜温度25-30℃, 15℃以 下对生存不利 6.可借助水膜沿植物的茎、 叶向上爬行。
♂
♀
蛲虫头部结构
头端角皮膨大
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2. 虫
卵
55×25µ m;
一则较平,一则稍
凸,柿核状
无色透明 壳较厚 内含一幼虫
透明胶纸法 查到的虫卵
二、生活史
生活史图解
2-6w
生活史特点:
1.寄生部位:回盲部。♀虫产卵后可进入生殖 系统,如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阑尾等 造成异位寄生。 2.感染阶段:感染期卵。 3.感染途径:经口;也可吸入、逆行感染。 4.食性:以肠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食。 5.成虫寿命(♀):1月。 6.产卵量:1万左右。
2.虫卵
60×40µm 椭圆形 壳薄 无色透明 卵内多为4-8个细胞, 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3.幼虫(钩蚴)
⑴杆状蚴 ⑵丝状蚴(感染期蚴)
Rhabditoid larva Rhabditoid larva hatching from egg hatching from egg
钩虫丝状蚴
0.5-0.7mm
诊断
治疗
钩虫性贫血
驱虫(驱出2336条)
28
病
例
山西省洪洞县某村1971年8 月处,雨水集 中河水上涨,河滩地玉米全部冲倒,洪水过后, 部分社员下地扶玉米苗。淤泥深达5CM,劳动 过程中,皮肤先后出疹子,奇痒难忍,5—7日 后出现咳嗽、气喘及胃肠道症状,然后产生严 重贫血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后经便检查到钩虫 卵而确诊。此次爆发流行的特点是:在参加劳 动过程中得病,病例高度集中,症状相似,而 未参加者则无病情发生。
背辐肋:基部分两支,每支再分二小支。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 伞:撑开时略呈圆 形 ;交合刺:两刺 呈长鬃状,末端分 开。
背辐肋:远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三小支
in the posterior end of the male is bursa(交 合伞), it look an umbrella---half opened and supported by ribs(辐肋).
四、实验诊断
1.粪便中查虫卵:最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2. 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 但需5-7天。 3. 痰中查钩蚴。
五、流行
1. 分布地区:钩虫病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淮河及 黄河一线以南,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坝 地区。其中以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 苏、江西、浙江、湖南、安徽、云南、海南 和台湾省较为严重。 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钩虫病和带虫者为传染 源。用未处理的人粪施肥,赤足下地种植旱 地作物时极易感染。由于条件适宜,矿井下 也是感染钩虫的场所,如四川曾调查煤矿工 人平均感染率高达52%。
北方多
南方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蠕形住肠线虫(P362)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也称蛲虫(pinworm),可以引起蛲虫病 (enterobiasis)。在我国12岁以下儿童蛲 虫感染率为10.28%。
一、形态
1. 成虫(Adult )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大,8-13mm,尾直而尖 细,生殖系双管型。 ♂小,仅2-5mm,尾卷曲, 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统 单管型。
钩虫杆状蚴 钩虫杆状蚴 0.23-0.4mm 0.23-0.4mm
二、Life cycle
钩虫生活史
5-7w
*主要掌握:
从感染幼虫到成虫产卵时间:5-7周。
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诊断阶段: 虫卵;丝状蚴 感染阶段: 丝状蚴
血肺移行: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主要致病阶段: 成虫 感染方式途径: 经皮肤
一、形态
1. 成虫:约1cm,肉红色,死 后为灰白色。其前端较细, 有一口囊。雌雄异体,雌﹥ 雄,雄虫尾部有膨大的交合 伞。 腺体: 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 咽腺3个,主要分泌乙酰胆 碱酯酶;胶原酶 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 酶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美洲钩虫交合伞撑开时 略呈扁圆形;交合刺: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 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使两刺外观形似倒钩。
低色素小细胞型缺铁性贫血
⑵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造成肠壁的出血溃疡 等损伤,导致的消化道症状主要有:初期为上 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 食欲增加而体重却渐轻。 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 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嗜症”。 ⑶消化道出血
发炎的阑尾腔内的蛲虫
蛲虫性阑尾炎
乙状结肠肉芽肿内异位寄的蛲虫
内窥镜所见
A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female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in the cecum
痰液检查
1. 直接涂片法: 在洁净载玻片上先加1-2滴生 理盐水,挑取痰液少许涂成痰膜,加盖片镜检。 2.浓集法:收集24小时痰,加入等量 10﹪NaOH溶液,用玻璃棒搅匀后放入37℃温 箱内,数小时后痰液消化成稀液状,分装数个 离心管内,以1500rpm离心5-10分钟,弃去上 清液,取沉渣涂片检查。
tripartite bipartite
Dorsal ribs
雌 虫 的 尾 部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主要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体形 口囊 “C” 型 2对钩齿 美洲钩虫 “S” 形 1对板齿 撑开略呈扁圆形 一刺末端呈钩状, 常包套于另一刺凹 槽内 二二分支 无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 末端分开 背辐肋 尾刺 二三分支 有
Differentiation of two species of hookworm
A. duodenal
N. americanus
三、致
1. 幼虫所致病变
病
致病机理: 机械性损伤及抗原物质作用(Ⅰ型)
临床表现
⑴ 钩蚴性皮炎: 针刺、烧灼、奇痒感。充血 斑点、丘疹、红肿、水疱。 钻皮需半到1小时,可在局 部皮肤停留24小时,再入血。
⑵ 钩蚴性肺炎: 咳、痰、喘、畏寒、发热、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
钩虫幼虫在肺组织内移行
2.成虫致病
钩 虫 (P365) hookworm
钩虫是一类口囊发达的肠道寄生线虫,并吸食 血液及组织液,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重者引起严 重贫血或其他与贫血有关的症状时则称钩虫病 (hookworm disease)。我国人口感染率为约6.12 %。 钩虫病为我国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 (虐疾、血吸虫、黑热病丝虫、及钩虫)之一。
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与途径:经口直接吞入丝状蚴, 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也可经胎盘或母乳感染。
成虫寿命: A.d----5years N.a---15years 转续宿主:十二指肠钩虫,猪、羊、牛、犬、兔等 产卵量: A.d:1-3万,N.a:5千-1万
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的幼虫入 肠腔前可在某些组织中潜留很长时 间,可长打200天以上。
人体常见寄生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d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锡兰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eylanicum) 犬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aninus) 巴西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braziliense)
分布
钩虫的流行分布
六、防治原则
1. 治疗患者:①钩蚴性皮炎的治疗(24h内): 透热疗法:53℃水或热毛巾,20─30分钟, 左旋咪唑涂剂或5%噻苯咪唑软膏外用 。② 驱虫治疗:常用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 唑(肠虫清400mg qd3d)、噻苯咪唑等。 2. 加强粪便管理、处理 3. 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物如15% 噻苯咪唑软膏;1.5%左旋咪唑硼酸洒精等。
例: 0.5ml/天/条 × 100条 ×100天 = 5 000 ml
严重者劳动力丧失!
贫血的临床表现: 长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主要症状有: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 气短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 浮肿、以下肢多见。
晚期钩虫病病人 (贫血、浮肿)
钩虫性舌炎
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红 斑,类似"地图边界",周 边为白黄色稍微隆起的孤 形边缘,中央为火红色的 丝状乳头剥脱区。
(1) 贫血(主要损害) 慢性失血的原因: 1、吸食血液并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 2、钩虫头腺分泌抗凝素,伤口不易愈合,伤口 渗血,其渗血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3、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继续渗出少 量血液, 造成多个出血部。
贫血发生机理:
失血量 美洲钩虫: 0.02~0.1ml/天/条 十二指肠钩虫: 0.14~0.4ml/天/条
两种钩虫的主要不同点
十二指肠钩虫 1.形态 (成、幼) 略 1~3万/日/条 经皮肤, 经口 多见 有 严重 多见 对药物敏感 0.5~1万/日/条 经皮肤 少见 无 较轻 少见 对药物不敏感 美洲钩虫
2.生活史 产卵 感染途径 3.致病 钩蚴性皮炎 钩蚴迁延移行 贫血程度 婴儿钩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