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旋毛虫、蛲虫
生 活 史
幼虫
(胃中) 猪 主 等 食 宿 入
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粘膜中发育一段时间后返回
感染后30~40小时,蜕皮4次
成虫♂♀
(肠腔)
猪鼠等相 互感染
20d
随血、淋巴移行
感染后
5天
幼虫囊包
(横纹肌内) 人 食 入
幼虫
(横纹肌)
幼虫 幼虫囊包
(横纹肌内)
幼虫 (胃)
感染后
30~40h
成虫
感染后 5天
钩虫、旋毛虫、蛲虫 广州管圆线虫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吴 玉 龙
二零一三年九月
钩
虫
Hookworm
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 雄(mm) 10~13×0.6
大小 雌(mm) 8~11×0.4 体形 口囊 背辐肋 头尾端均向背面弯 曲,“C ” 腹侧前缘2对钩齿
幼虫
随血、淋巴移行
20d
幼虫
(肠腔)
(横纹肌)
致
旋毛虫致病过程分三期。
病
1.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 育为成虫的过程,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 空肠,故又称为肠道期。感染后1-2天
致病机理:受累部位机械性损伤。
临床表现:出现急性胃肠道症状,并伴有厌食、 乏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易误诊。 病程一周。
2、幼虫移行期: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 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为囊包幼虫,同时导致 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
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又称肌肉期。
感染后7-11天。
致病机理: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
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浮肿、发热、水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 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 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部
流行与防治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Owen,1835) Railliet,1895
发展简史
1828年 Peacock 成虫
1835年
1862年 1881年 1937年 1939年
Owen
Friedreich
描述幼虫形态
活体幼虫
成虫、幼虫(厦门猪体内) 秦耀庭 唐仲璋 发现狗和猫感染 鼠体检出 家猫、熊体内检出 人体感染
C.雄虫 D.雄虫和雌虫
12、蛲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
A.直接涂片
B.粪便厚涂片 C.透明胶纸法
D.浓集法
13、蛲虫致病主要是由于
A.蛲虫寄生在肠腔
B.雌虫产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皮
肤瘙痒及继发性炎症 C.虫体附着肠粘膜损伤
D.虫体引起肠功能紊乱
治疗:阿苯达唑、甲苯达唑。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
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化为虫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生 活 史
生活史
♀ ♂
成虫
(肠腔)
宿主睡眠
虫卵
(肛门周围)
34 36
-
2~4 周
氧 气 充 足
6h
℃
幼虫
(十二指肠)
2.
鞘膜
生活史
成虫
(人小肠)
随粪排出
虫卵
适宜环境 1-2天
杆状蚴
2次蜕皮
丝状蚴
经皮肤或 粘膜侵入
蜕 皮
5~7W
丝状蚴
(皮下组织)
皮 下 移 行
2
次
24h
丝状蚴
(咽)
气管、支气管
丝状蚴
(肺泡)
经右心
丝状蚴
(小淋巴管/小静脉)
随痰吐出
感染方式:经皮肤、口 经口腔、食道黏膜 垂直感染
经母乳感染
经转续宿主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 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占发病人数 的90%以上。
流行特点: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武汉某学院学生于1998年10月1日从市场购瘦猪肉 2.6Kg,切成0.5cm厚肉块,炭火烤吃,49人食用,从10 月18日至11月3日先后有19人发病。49人中,吃肉串10 块以上者10人,均发病,吃6-10块者11人,9人发病, 吃肉串少于6块的28人未发病。 临床表现:轻型8例,体温37-38.5ºC左右,热程一 周,腓肠肌疼痛较轻;中型4例,体温38.5-39ºC左右, 热程超过一周,腓肠肌疼痛明显;重型7例,体温高于 39ºC,热程超过一周,全身肌肉疼痛,心悸、胸闷、 脉缓,5例有烦躁、头痛、表情淡漠、嗜睡等表现。 血象:WBC 8700-16000/mm3, 嗜酸性粒细胞超过6%。 测定19例病人24h尿肌酸含量,15例均有升高,4例腓 肠肌活检,1例中找到旋毛虫囊包。19例血清旋毛虫抗 体均为阳性。
远端分2支,每支分3小 支
9~11×0.4
7~9×0.3 头端向背面弯曲,尾端 向腹面弯曲,“S” 腹侧前缘1对板齿
基部分2支,每支分2小支
交合刺
尾刺
两刺呈长鬃状,末 端分开
有
一刺末端呈钩状,与另 一刺末端合并包于膜内
无
钩
1.
蚴
口孔
杆状蚴(rhabditiform larva):自由生活期幼虫, 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 尖细,口腔细长,有口孔。 分两期(0.23mm/0.4mm)。 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0.5~0.7mm,体表覆 有鞘膜,口腔封闭,与咽管 连接处具口矛(咽管矛)。 形状有助于虫种鉴定。咽管 细长。
局限性和广泛性出血、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及心
肌炎等。侵犯CNS,可致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高压。
患者可因心衰、败血症、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2周月
3、囊包形成期:一般在感染后第3周,急性炎
症消退,幼虫周围形成囊包和受损肌细胞开始
出现修复的过程。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 痛仍可持续数月。重症患者可在感染后4-6周 死于恶病质并发的心肌炎、肺炎、脑炎。
9、旋毛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
A.肌肉活检(唯一的方法)
B.免疫学检查和肌肉活检
C.查血中虫体 D.不用免疫学检查
10、旋毛虫的感染是由于 A.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 B.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
C.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蝲蛄 D.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螺
11、夜间在患儿的肛门周围查见的 虫体主要是
A.幼虫 B.雌虫
Persisting migrans
迁延移行
致
1、幼虫:
病
钩蚴性皮炎 呼吸系统病变
2、成虫: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 贫血
异嗜癖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3、婴幼儿钩虫病
贫血严重,合并症多,预后差, 病死率为3.6%-6.0%
诊
断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改良加藤法
钩蚴培养法
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尾端具一对叶状交配 器,无交合刺;♀为卵胎生,自阴门产出的幼虫称新 生幼虫,大小只有124µ m×6µ m
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 细胞内,卷曲于梭形囊包之 中。长约1mm,咽管结构与 成虫相似。 幼虫囊包:由成肌细胞退变 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其 纵轴与肌纤维平行。一个囊 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大 小为(0.25~0.5)mm× (0.21~0.42)mm。
四川上升了41.67%、
海南上升了40.85%、 广东上升了5.13%。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Dougherty,1946
1933、1935
陈心陶
广东家鼠、褐家鼠 广州肺线虫
1944
1946
Nomura、Lin 台湾人体
Dougherty 广州管圆线虫
2006
福寿螺事件
成虫细长, 呈线状,体表光滑 具微细环状横纹。 雌虫尾端呈斜锥形, 子宫双管型,白色、 与充满血液的肠管 缠绕成红、白相间 的螺旋纹,颇为醒 目。
虫卵:长椭圆形,壳薄而透明,
初产虫卵内含1个卵细胞
生活史
成虫
(鼠肺动脉)
虫卵
Ⅰ期幼虫
(肺泡)
鱼、蛙、蟹等 Ⅲ期幼虫
蜕皮2次 1W 螺、蛞蝓 1W
1950年
1962年 1964年
金大雄
崔祖让
分类(8个种+4个基因型)
旋毛虫 乡土旋毛虫
布氏旋毛虫
米氏旋毛虫
伪旋毛虫
纳氏旋毛虫
巴布亚旋毛虫
津巴布韦旋毛虫
河南猪源株旋毛虫
黑龙江犬源株旋毛虫
形态
寄生于人体的最小线虫。 成虫:线状,微小,
♀2.5-3.5mm ,♂1.0-1.8mm。
咽管长,占体长1/3~1/2, 其后段背面有一杆状体。
肛门-手-口 接触和吸入、逆行
感染期 虫卵
致病
1、肛周及会阴部瘙痒、继发感染 2、蛲虫性阑尾炎 3、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 4、异位寄生
诊
断
流行与防治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2005年
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较第一次全国调 查(1988-1992年)结果下降了56.47%,但是: 甘肃上升了112.89%、
CPT、LAT、IFAT、ELISA。
流
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我国流行于①云南、西藏、四川、广西;②河南、 湖北;③东北三省。
旋毛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目前已
知有猪、犬、羊、牛、鼠等150余种哺乳动物可 自然感染旋毛虫病。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节肢 动物、爬行类、冷血脊椎动物也可能传播。
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