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
理论基础: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且费用低
于公开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就应该将交易内部化
(科斯,1937)。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市场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由于市场不完全,跨国 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 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 市场交易成本增加;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 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 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 只要在某个地方国际资源配臵内部化比利用外部市场的 交易成本低,企业就会将拥有的特殊优势资本化和跨国 化。
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过于绝对化,解释不了并不同 时具备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 行为,特别是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行为。
(五)边际产业扩张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中小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 接投资迅速增加,以小岛清(Kiyoshi Kojima)为代表 的日本学者针对该现象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依赖于外部环境,是被“推”
向国际化的。
垄断优势理论的意义
解释了战后美国公司大规模海外直接投资行为;
适用于分析大型垄断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优势所在,帮 助企业分析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是否具备成功优势;
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新思路,区分了国际生产理 论、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有助于解释企业为 什么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以取得对经营活动的控制权,而 不采取诸如技术贸易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往往是劳动密集型, 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小批量生产; 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企业寻求用本地投入来代替进口; 满足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形成民族纽带性的投资,独特的 文化特色也是竞争优势所在。 低价营销策略:美国学者Busjeet对毛里求斯出口加工区外国制造 业企业的研究:96%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广告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 低于1%,同行的跨国公司有21%的子公司广告费用占销售额的比 例超过5%。
通货区域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提出了独到看法,是传统证券投资理论与市 场失效概念结合的扩展; 对于从宏观层面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有一定意义,国际汇率的 变化不仅对国际贸易顺差和逆差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国际投资产生 巨大影响。 对于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影响更大,其更应该从金融、财务角度 考虑国际投资问题。
局限性: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海外投资模式逐渐与美国 相同,大量日本跨国公司进行“逆贸易导向型”的对外直接 投资,说明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性,只是日本战后一段时期由 日本的产业结构形成的现象。
边际产业扩张论:日本的实践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顺差增长(1981-2010年)
边际产业扩张论:日本的实践
OLI理论的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第一阶段:人均GNP<400美元,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几 乎没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也不能利用国外的区位 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 处于很低的水平。
第二阶段:400美元<人均GNP<1500美元,由于经济发展 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有所扩大,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 因而区位优势较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迅速增加,但由于 这些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十分有限, 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处于这一阶段。
2013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100美元,中国的对外直接 投资即将进入大规模拓展周期…… 截至2012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9个国家 (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2万家,非金融类对 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354.9亿美元。
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排名
流量:第3位,占全球6.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将出口贸易转化成就 地产销。 在海外日资企业中,产品就地销售的占64%,销往第三 国的占21%,返销日本的仅占15%。
(六)小规模技术理论
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 威尔斯(Louis T. Wells),1983年出版《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 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第三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
中国科学院大学 管理学院
吕萍 博士 副教授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
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净值,并呈 逐步扩大趋势。Leabharlann 局限性:
仅从金融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跨国公司的通论。 没有分析跨国公司生产和发展的原因,也没有涉及跨国公司的国外 生产结构。
(三)内部化理论
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eter J. Buck
ley)和卡森(M. Casson)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1976;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1978;
存量:第13位,占全球2.3%
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
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分布
2002-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
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
问题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 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分配; 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顺贸易导向型” 对外直接投资:
按照边际产业的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扩大双方比较成本 差距,有利于贸易扩大,因此是贸易创造型投资。
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主流理论是从企业发展论或产业组织出发,以美国大型跨国 公司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流派。小岛理论基于日本战后国际投 资状况,从国际分工角度进行研究,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由企业拥有的三种优势决定: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企业拥有或能够得
到的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资产、规模、技术和市场等
一切有形、无形资源的综合优势——为什么能出去投资?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企业为避免市
场不完全性将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
势——如何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由企业拥有的三种优势决定:
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国内外生产区位的相对 禀赋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吸引与推动力量,由东道国 和母国的多种因素综合决定,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市场 购销、政府政策等——到哪里去投资?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通货区域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代表人物:海默(Stephen H. Hymer)
MIT博士论文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1960
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1974年 后进行发展和补充,形成海默-金德伯格学说
《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理论》,1975年。
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获得的各种垄断优势,是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主要推动力量。 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
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优势,如产品差别化、商标、销售技术、
所有权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内部化优 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与形式。二者有时只 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
企业国际化经营决策
竞争优势 国际经营方式
所有权优势
有 有 有
内部化优势
有 有 无
区位优势
有 无 无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
迄今为止最完备最广为接受的国际生产模型,创建了关 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合同安排三者统一的 理论体系,使用范围广,解释性强; 能够解释企业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对外 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移。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性
没有说明三大优势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时间过程中的动态 发展;
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 投资,并投向在这些产业拥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 当国际生产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帮助每个国家重构产业时, 全球福利会增加。 美国的“逆贸易导向型” 对外直接投资:
通过投资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西欧,使双方比较成本差距 减小,损害了双方享有的国际分工和扩大贸易的好处,因此是贸易 替代型投资。
价格等; 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的优势,如专利、专有技术、资金获得的优
惠条件、管理技能等;
企业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 经济制度与政策带来的优势;
……
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