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

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

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C.科学技术的先进D.工匠水平的高超3.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下列古代历史名人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A.顾恺之——画圣B.毕昇——雕版印刷C.祖冲之——《九章算术》D.郭守敬——《授时历》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7.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

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

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门阀制度的消亡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C.重文轻武的影响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8.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中兴局面的是A.秦始皇B.汉宣帝C.光武帝D.明太祖9.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

其统治期间属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科举制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11.以下被称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抟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时期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12.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13.由亚洲协会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在纽约展出。

以下文物可能出现在展览中的是A.斜纹提花织物B.粉彩瓷C.珐琅彩瓷瓶D.纸币“交子”14.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散漫自私意识B.血缘亲族团结C.官僚制度确立D.社会宗法观念15.《钱氏家训·家庭》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A.道德修养B.等级差异C.宗法观念D.乡风民俗1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17.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D.民族融合的强化18.元朝时“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元代管理“腹里”的机构是()A.行省B.中书省C.宣政院D.枢密院1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中“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A.英国B.英法联军C.日本D.八国联军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唐代解决“此弊”的主要途径应是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21.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称帝后,旋即发令出兵北伐推翻蒙元统治,出兵前发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自古帝王临御天下……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罔不臣服。

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

”朱元璋发布檄文的主要目的是A.承认元朝统治的合法性,笼络前朝遗民B.彰显明朝的正统性,为北伐造势C.阐明元朝衰亡的理由和本朝兴起的原因D.强化胡虏无百年之运的社会认识22.《台湾历史纲要》中记载,“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据此可知,康熙帝A.重视对台湾的思想政治控制B.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C.以崇儒尊孔拉拢台湾的上层D.挑选全国儒学精英支援台湾23.明宣宗时期,为内阁设立制敕房、浩敕房等官署,并令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而以进”,提出处理意见。

同时于宫内设立内书堂专授小内使读,还赋予司礼监“代帝批朱”的大权,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B.内阁日益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C.吏治腐败权臣弄权严重D.国家行政决策效奉进一步提高24.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25.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

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据此可知,王阳明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B.主张知行合一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D.认为人性本善26.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该材料表明A.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B.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C.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D.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27.洪武五年二月,诏命内外府州县及乡之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

后又设族善亭,亭上书写善人善事、恶人恶事,以示褒扬或惩劝。

材料主要表明A.市民文化日趋成为主流B.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C.宋明理学逐渐深入人心D.宗族乡约制度发展完备28.中国古代的两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但都迅速贬值,明朝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说明A.政府控制市场的措施受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民间贸易已突破政府限制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流通货币29.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得益于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0.“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

这种表现形式属于A.小说的浪漫风格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D.绘画的意象化31.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32.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

”结合下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己形成C.该地区己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D.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33.清代,山东省清平县,“农忙之际,农村工市所在,多有其人于每日极早麋集村外道旁,携带应用锄镰以待雇用,其工资有低昂,由劳资双方于趁市时协商之。

”以上材料表明当时A.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市场体系B.雇佣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C.原有土地生产关系基本瓦解D.手工作坊劳动对象有所扩展34.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写道:“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贵者。

读是书而憬然觉悟。

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

如第以考据之精详。

文辞之博辨。

叹服而称述焉。

则非先生所以薯此书之意也。

”潘耒的序言意在说明,《日知录》A.是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B.强调学问应联系“当世之务”C.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促进了经世致用局面的形成35.“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A.B.C.D.36.以下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37.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3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应该参阅A.《论语》B.《庄子》C.《法经》D.《道德经》39.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设立内阁D.设立六部40.京剧脸谱是根据人物性格、性情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