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
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此诗描述的致远舰管带是()A.刘永福B.邓世昌C.林永升D.丘逢甲3.下列有关生产工具的图片,按照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1)(2)(3)B.(1)(3)(2)C.(2)(1)(3)D.(3)(2)(1)4.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6.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7.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周王朝的势力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诸侯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进程D.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8.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9.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10.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
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11.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
这反映了当时A.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12.漫画能够形象诙谐地反映历史事件。
对如图所示汉初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A.最终导致了封国叛乱B.弥补了分封制的弊端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D.解决了君与相的矛盾13.由亚洲协会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在纽约展出。
以下文物可能出现在展览中的是A.斜纹提花织物B.粉彩瓷C.珐琅彩瓷瓶D.纸币“交子”14.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散漫自私意识B.血缘亲族团结C.官僚制度确立D.社会宗法观念15.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16.“继秦而起的汉皇帝……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它们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
"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A.汉初主要分封同姓为王B.汉初实行郡国制C.汉初地方官员由国家任免,不得世袭D.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17.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18.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A.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9.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
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A.带有浓郁神权色彩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20.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
这说明分封制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导致诸侯国离心力的不断增强C.推动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2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虽至尊 (皇帝)无如之何”。
后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逐渐增多,较低级别的宗亲贵族和大臣逐渐参与进来,雍正时期,所议之政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旅事务等具体事务,乾隆56年(1791年)被撤销。
这些变化说明( )A.汉族官僚对无法参政强烈不满B.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C.清朝贵族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D.政府进行机构改革以加强皇权22.“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与上述观点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23.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其意图是A.扩大地方的权力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饬地方的吏治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24.《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25.明武宗时,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同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这反映出A.中央机构的完善B.权力制衡的形成C.皇权专制的加强D.明朝政治的腐败26.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
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
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
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更有实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内阁其实就是明代决策机构B.军机处是清代中央一级政府C.宰相制废除后相权随之消失D.废除宰相制后相权弱而未亡27.《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
材料说明明代内阁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28.军机处是一特殊机构,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呈递奏章的部门;它既参与处理国家庶政,审议施政方案,而又做拟单、缮片等事。
这表明军机处A.集议政与秘书的职能于一身B.为法定独立的政府衙门C.是秉承皇帝旨意的行政机构D.是日常庶务的办理机构29.《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谁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
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繁荣B.抑商政策废弃C.坊市制度形成D.自然经济瓦解30.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提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
另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记载,15世纪初期明朝的米价为2—3钱/石,15世纪后半期有所上涨,达到5钱/石,此后一直到17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
这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B.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C.明朝百姓生活相对稳定D.白银尚不是中国的通用货币31.史学家戴逸论述:“汉唐宋明均以关内富庶之区为立足点,北筑长城,抵拒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康熙不同……不以长城为内外之界,而是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
”对康熙皇帝上述作为的评价,正确的是A.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B.为清兵南下统一中原扫清道路C.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D.大规模用兵导致清朝财力衰竭32.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
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33.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4.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
”结合下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己形成C.该地区己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D.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35.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
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36.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
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7.下图漫画中,宰相说:“你的权势不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