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对策

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对策

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对策
典型事例
“我女儿比同龄孩子早熟,她上五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讲究吃穿了。

一开始,我给她买的衣服她不喜欢,还冲我嚷嚷。

我对她说,从小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不应该在物质上和别人攀比。

她不说话,我以为她接受了。

谁知后来,她虽然不再冲我嚷嚷了,但是却死活不肯穿我给她买的衣服。

得不到她想要的衣服,就借同学的穿,把我气得……你说,这孩子怎么就不懂事呢?”
逆反心理简析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

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发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反感情绪。

家长这时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逃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

这种逆反心理绝不止是个别人的偶然冲动,而是一种孩子成长路上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需要家长普遍关注。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

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

为了表现自己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

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

二是家庭、学校的因素,比如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

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

在当今家庭,有很多家长遇到上面类似的问题。

孩子们有的不与家长交谈,有的对家长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此时,做家长的学点心理学知识很有必要,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新人类”、理解孩子,和孩子很好地沟通,积极地教育孩子。

应对策略
现代家长应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

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适当的“逆反”还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

但是,不适当的、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是有害的。

对策一:学会用新的办法管教孩子。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家庭关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往那种由家长决定一切、孩子只是服从的局面;家长需要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以相互理解为基础,以沟通
为保障。

交谈是可以使双方互相沟通的,只有沟通了才能相互理解。

但是,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您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

“平行交谈”其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

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

家长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

谈话的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

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对策二:营造聆听气氛,做孩子的顾问。

家长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

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

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家长商谈。

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

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

学会做孩子的顾问。

由于家长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新新人类”孩子大都不喜欢听。

因此,家长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

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决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

对策三: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新新人类”孩子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家长控制,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除了不擅入他们的房间,偷看日记或偷听电话等外在表现,还应包括如下几点:
——不给孩子过分的爱。

青少年时期是渴望独立的时期,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不安,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反而日趋严重。

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拥有“秘密”是他们感悟自我、体验成长的重要方式。

——不过多干涉孩子,不无所不问。

过多地干涉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不信任、不尊重的表现,它会使孩子受到伤害。

理解和尊重才是构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新新人类”孩子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家长。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不要总拿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和经历去要求孩子。

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的孩子感受到的社会以及在这种感受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与其家长大不相同,而其年龄和经历又决定了他还不能独立应付许多挑战和诱惑。

他们更需要的是从家长那里得到理解、支持、鼓励和指导。

——不要按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孩子。

您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是大相径庭的,您认为对的事情或许正是她不屑一顾的,因此千万别执著地按自己的标准要求子女。

就读于某高中的小丽购买了一件比较暴露的衣服回家,立即遭到父亲的责骂,顶嘴后又被母亲打了一下,从此与家庭产生矛盾,精神逐渐恍惚起来,患上了抑郁症。

——把想说的话写下。

家长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

因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

把话写下来,话的分量也会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