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不切实际地期望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
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于严厉“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
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
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对于逆反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研究发现,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
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
这些行为能够在许多场合出现,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
对于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抽时间出去;▲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正效应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拓、能进取的人才。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
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
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
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如何对待倔强的小孩子/蒋碧艳时间:2002年3月5日 15:51—16:03提问:guest回答:蒋碧艳(上海市教委临床心理学博士)guest:我的儿子3岁多,现在性格很让我担心,他的逆反心理特强。
(15:51:33)蒋碧艳: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反抗期,比如说特别不听父母的话,我行我素等。
一般这样的逆反心理是种正常的表现。
(15:53:30)guest:脾气很倔强,还耍小性子,愿意生气然后就关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我不知怎么办才好(15:54:15)蒋碧艳:一般来说不太提倡父母以硬对倔,但你所说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否可能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如果有这方面的担心,应该非常明确的告诉孩子,不应该这么做或者把锁去掉。
(15:55:00)guest:他经常说一些危险性强的话,比如,我拿刀砍某某,把某某拿枪打死等等,前几天他和爷爷看了几天类似的电视剧,就学会了。
(15:56:35)蒋碧艳:孩子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我想一方面让孩子知道他这种说法是父母不赞同的,另外对他的生活环境稍微注意一些,包括大人自己的言行有时候对孩子的话用冷处理的办法,他觉得没趣了可能也会慢慢的觉得说了也没多少带劲。
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只是种模仿,一种好玩,如果父母觉得很严重有时反倒会强化他这种言行。
所以还是建议一方面告诉他讲这些话是别人不喜欢听的,另外用冷处理的办法。
(15:57:59)guest:您说,我把孩子原来送私人的幼儿园是不不是很正规?我现在打算把他送到正规幼儿园的“蒙特梭利”班,也许能让他更好的学习和改变(15:59:45)蒋碧艳:蒙特梭利对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是比较有利的。
(16:03:55)▲孩子逆反心重,父母要耐心引导少发脾气/陈福国时间:2004年2月18日 16:04—16:13提问:guest回答:陈福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guest:陈医生您好,我发现宝宝从小就逆反心理很严重。
这怎么办?[16:04:14]陈福国:孩子在某些年龄阶段有一些反拗,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当然,需要我们的引导,使他不至于构成一种亲子间的障碍。
[16:07:38]guest:我发现对孩子不能说得口气重,重了,你叫她这样,她偏那样,还发脾气。
当然是在她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会说她,教育她,她心情好时会听,心情不好时偏不听。
[16:09:09]陈福国:请你尝试一下用不重的口吻,用商量的口吻来和孩子进行探讨,让他接受合理的意见。
如果能够成功的话,劝你仔细地总结成功经验。
[16:10:45]guest:多数时候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但一次两次商量不通,我自己也就急了,带孩子带得太烦燥了,我也是急性子,急脾气。
[16:12:26]陈福国:你能够有那么好的耐心,一两次发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建议你还是要坚持耐心,尽可能少发脾气。
[16:13:52]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原理[作者:路金声转贴自:七彩谷心灵轨迹频道点击数:206 更新时间:2006-2-13 文章录入:黄永衔]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
”“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气,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所以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解决孩子的认识问题,这种认识和做法恰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因为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是人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以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父母的劝导、说教常常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
也就是说,是我们的家长使用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状态,首先应该改变的恰好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逆反心理有三种情形:1、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状况,即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
自然地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
我们把这种逆反心理称作“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而我们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在场的人多人少,也不管什么人在场,只要见到孩子的毛病甚至只是家长主观猜测的毛病,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批评是正确的,也会使孩子感到大大地丢了“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受到了不应有的贬低和损害。
另外有的家长还经常爱在外人的面前“谦虚”地评论自己的孩子:“我们这孩子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脑瓜子跟我一样象个榆木疙瘩,不开窍,没啥出息!”父母对孩子的贬低和否定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心理学上把这种精神创伤称作“未完成事项”,它有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干扰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家长一定要抛弃这种不科学、不文明的教养方法。
否则孩子必然会关闭自己的耳朵,关闭自己的心房,阻断和父母心灵上的沟通。
这个沟通一旦被封闭,代际之间不能进行真诚的交流,那么再好的教育内容也难以发生作用了。
2、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
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易懂的常识。
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家庭教育中,常常是父母的苦口婆心引发了孩子强烈的越限逆反。
例如:一个高三年级女学生的妈妈为了给孩子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屋子,每天为孩子做饭、洗衣、陪读,照顾备至。
然而没多久,这个女学生竟然常常产生要把妈妈赶走的冲动性念头。
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已经太熟悉了,即使你的话真的有道理,你一开口他就反感。
超限逆反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无法保持积极情绪专心学习,这也正是那位女生面对妈妈的“关心”却感到特别苦恼的原因。
青少年均要求家长尊重他们独立意识。
3、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众所周知,这种心理反应又被称作“潘多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