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刚进初中的孩子,其显著的特点是:“变”。

生理上在变,心理上在变,家长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

这个时期,便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种种“拗”的表现被称为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

青春期(约12~16岁),是人的第二发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发生在3、4岁)。

这个时期容易引发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是:一方面,随着身体的发育,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有强烈的想摆脱父母管束、寻求独立、寻找自己的世界的愿望;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自控力差,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处处予以管束。

而这正好与孩子追求独立的愿望相违背,“逆反心理”由此而产生。

心理学研究认为,进入逆反期的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

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罗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萌发对立的情绪。

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其“逆反心理”
会更强烈,这个时期家长们要正确的对待孩子们的这种逆反心理:〈一〉树立正确的爱的观点
认识到对孩子过份的溺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因此,对孩子既要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

如果孩子的企图第一次得逞,以后习以为常,由着性子来,到时家长想管教也无能为力了。

孩子发脾气时,不能火上浇油,大声训斥他。

此时,应该让他做一些能吸引他的事情,安定他的情绪,让他把注意力吸引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

在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再耐心地教育他,和他说道理,指出他刚才为什么不对,危害是什么。

〈二〉给孩子讲清逆反的危害性
当孩子有了逆反的苗头时,要与他做一次诚恳的交谈,明确地告诉他逆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家长、老师包括同学都不喜欢,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长期下去会变得蛮横无礼,胡作非为,不利于身心和谐正常发展。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对孩子的逆反,做家长的有多担心和顾虑,让他感受到他的逆反给亲人造成的感情负担。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
孩子虽然表面上与父母处处作对,但内心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有些孩子的逆反并不是有意气父母,与父母作对,而是在表现他们并不成熟的自我,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故意和父母作对。

因此,家庭里要有意地营造一种和平、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及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爱心感化孩子。

节假日时,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用丰富的生活来扩大他
的视野,锻炼、培养他开朗大方的性格。

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亲人的和蔼可亲,于是有不顺心的事情时也愿意向父母倾诉,对父母的教育也乐于接受。

〈四〉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说理教育
人无完人,出差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误以后,对他训斥体罚,就会大大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样不但没有心悦诚服,反而记恨父母,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逆反情绪。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冷静处理,避免矛盾激化,不要一味地打骂孩子,不要让孩子产生与父母敌对情绪,要正确教育,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

〈五〉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立要求
有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一心一意想让孩子在自己的庇护下长大成人,而孩子开始有强烈的独立自主要求,对父母强压给的想法和观念非常不满,从反感到逆反,与父母产生了冲突。

对于孩子的合理意见,家长要尊重,不要对孩子发号施令,以免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对孩子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我认为”、“我希望”,这样,改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