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文艺学本来叫文学学,但文学学三个字中文里拗口,不符合汉语规范,所以1949年从苏联翻译过来时,就干脆叫文艺学了。
到了1980年.欧美盛行的“文艺理论”一词传过来。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文学知识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艺学,文艺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一般认为,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
”
文学史不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而是与文学并列的学科。
文艺学由文学理论、文学史学和文学批评学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文学审美性:就是主体从对形象本身的直觉中所获得的一种无功力的精神愉悦。
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
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它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二、文学语言具有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
三、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它针对的“自动化”语言。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四、文学语言的个性化。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一、文学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文学文本的形象既是具体的又是感性的。
二、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
1.是可以把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
2.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理是牵理就情。
三、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个别的,但又指向一般,具有深广的概括性,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
四、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它具有可感性。
文学形象就是意象,带走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有丰富而多面的内涵。
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性、意趣、意义、意味等。
要求文学文本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个别中包含普遍。
一、历史意蕴层。
有的文学文本的形象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有的文本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二、审美意蕴层。
有些文学文本的意蕴比较单纯。
三、哲学意蕴层。
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思考与概括,意味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
《红楼梦》的意蕴:1.以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应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2.悲剧性,简单点说是美的毁灭性悲剧。
真情的、多情的、自由的、民主的、有个性、有尊严的理想世界的毁灭的悲剧,是一切多情美好的东西不见容于世俗社会的悲剧。
3.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性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
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生活的某种意味。
《围城》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总体结构却是象征的,有现代派味道的寓意小说。
三个蕴含层面:围城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甚至是诅咒;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影响概括。
诗的抒情性:抒情性是诗歌的基本特性。
诗是讲究韵律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需要特点是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1.首先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2.诗的
抒情性不应该是狭义理解。
对诗来说,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
相反,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而使之获得更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3.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象性成为诗的又一显著特征。
小说的叙事性:运用某种话语、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系列事件的过程。
其特征在于展示连续发展的、趣向一个有结局意义的系列事件。
叙事原则是接续与转换。
叙事顺序是叙事按照一定的秩序来建立事件之间的联系或关系,不仅可以安排叙事脉络,还能通过叙事关系的建立,赋予事件新的意义,体现了“逆向的因果关系”的叙事特征。
小说具有运用叙事话语相对完整地展示普通人物生活的特征。
小说的虚构性:虚构不等于虚假,文学艺术的虚构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
一方面,小说叙述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实际发生;另一方面,小说叙述又并非和真实生活全然无关,真实生活是作家虚构世界的基础。
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为了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和自由性,强调小说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小说虚构性叙事的目的不在说明已知,而是发现未知,带领人们进入可能的世界。
文学批评的意义?1.对作品的评价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评价的第一步是阐释性,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形象去把握其内在的意蕴;第二步是反思性。
富于启发性的评价需要有开阔的视野。
好的文学批评是对文本寓意的一种发现甚至创造。
(优秀的文学批评往往能从具体的文学现象中发现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2.推动调节文学创作。
可以帮助作家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总结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
3.引导读者的文学接受。
读者接受需要文学批评的引导,读者层次不同,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作品。
4.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突破、超越、丰富、和发张功能。
成熟的文学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学批评不断地接触文学创作实际,更加显得鲜活,为文学理论注入新活力。
文学与哲学:所谓哲学题材在文学创作中是较为罕见的,哲学是以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与文学以具体的感性形象表现人生完全不同。
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思维成果,必然会成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源泉。
哲学为文学理解人生和感悟人生提供了思路、思想和方法。
哲学思潮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面貌,哲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持久地决定着整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文学与宗教:宗教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对文学有消极的影响。
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压迫,渗透着宗教意识的文学作品也只是宣传教义的方式,这一类作品受宗教意识的支配,扩大了宗教的影响。
另一方面,宗教对文学发现有积极作用,宗教在文学文本构成和运思方式上的某种接近。
宗教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与文学的审美活动有着相似之处。
为什么要创作?创作的意义?
文学的体验性?
现代主义?
为什么文学批评有再创造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