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流程沃尔沃概况市场份额欧美各大车企中,有许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2009年的境况较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已有很大好转,通用与福特甚至实现了同比近20%的增长。
而沃尔沃轿车在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走得仍分外艰难。
2009年,沃尔沃旗下各款车除了XC60外,销量均有大幅下滑。
另据福特集团2009年财报披露,沃尔沃轿车2009年亏损额高达6.53亿美元。
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自1995年以来,其在全球豪华车市场的份额从14.9%一路下降到8.2%,自2005年至今更是连续5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上。
金融危机爆发后,沃尔沃亏损加剧。
2008年沃尔沃轿车亏损14.65亿美元,2009年虽有好转但也亏损高达6.53亿美元。
此外,沃尔沃轿车的全球销量由2007年的458323辆降至2008年的374297辆,又再降至2009年的334808辆。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福特出售沃尔沃一事目前有了新的进展,今天福特和吉利纷纷发表声明,称吉利为沃尔沃优先竞购方,媒体纷纷报道吉利大约将会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
1999年福特以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而如今要以2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福特做出这种赔本的买卖,到底是基于何种原因呢?1. 十年前(1999年),福特汽车在其全盛时期,花费了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让这个总部位于瑞典的豪华乘用车品牌成为福特旗下一个全资子公司。
volvo汽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
2.十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福特汽车出现巨额亏损,不得不卖掉那些不挣钱的品牌。
在把捷豹和路虎两个品牌卖给印度塔塔汽车集团后,去年12月福特汽车又决定出售沃尔沃业务能缩减生产成本,能全力保证福特品牌的开发及运营工作。
3.福特到2008年底,该公司汽车业务债务为258亿美元,即使减债成功,仍然有100多亿美元的缺口,卖掉沃尔沃能迅速回笼资金,避免福特进一步陷入困。
局。
这也是福特汽车降低成本、减少债务、改善财务状况,重新实现盈利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4.福特汽车总裁穆拉利在出席长安福特马自达重庆新工厂奠基仪式时,对在场的中外记者表示,沃尔沃是一个很棒的品牌,福特之所以出售沃尔沃,主要原因在于福特今后将主要发展福特品牌。
福特的口号是“一个福特,一个团队”。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1、如果吉利购得沃尔沃,可能会扭转吉利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
2、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一直想走国际化的道路,此时“抄底”购买沃尔沃确实是好的时机。
3、吉利购买沃尔沃,还具备成本优势,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将进一步降低沃尔沃轿车生产成本。
4、收购沃尔沃跟新能源汽车有关系,福特和沃尔沃这十年来花了上百亿美元研究新能源技术,仅从这点来看,吉利现在的竞购价非常值得。
5、去年,由于政府税收优惠,中国的小型车市场火爆,但是吉利汽车却损失了不少市场份额。
虽然吉利2009年的销售量增加了48%至33万辆,但是其他汽车制造商的业绩表现得更好。
6、为了获得沃尔沃的制造技术提高吉利的整体实力、并且提高吉利的品牌形象、为吉利2015年200万辆销量目标做铺垫、这200万辆的销量目标中包括了60%也就是120万辆的为出口销量。
福特选择吉利的原因中国汽车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国人长了“志气”,给中国的汽车企业增强了“底气”,这让他们在海外谈收购时,手中有了更多的“底牌”。
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也给了海外汽车企业更多的信心。
吉利的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次收购过程中,天时、地利、人和,吉利样样占尽,这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天时,当然是金融危机。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全球汽车“大佬”们吃了不少“苦头”,美国“三大”中,通用、克莱斯勒破产,福特虽幸免,但为了优化资产、集中精力发展“一个福特”,沃尔沃成为福特旗下最后一个挂牌出售的品牌。
而这正巧给了吉利、给了中国汽车一个机会。
地利,不用多说,自然是前边提到的坐拥年销量1300万以上的中国市场。
人和,就是与政府的关系。
一方面是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
对于吉利来说,这几年在全国几个生产基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这次收购的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还包括来自中央层面的鼓励与首肯。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还接见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给了李书福很大的鼓励。
李书福的谋略某某古人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金融危机给有意收购沃尔沃的企业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但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会,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李书福是个有心之人,他盯上沃尔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媒体曾经报道过,“对沃尔沃,我2002年就看中了。
”李书福说。
2002年,李书福刚刚拿到小轿车“准生证”,这时距离这位冰箱厂厂长带领车间工人手工敲打出中国第一台民营制造汽车已经整整四年,为了“造车梦”已经投入20个亿。
虽然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低端车起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对进军一流汽车制造商的梦想死心。
李书福一心想“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但这仅凭吉利现有的车型还是不够的,海外收购是其一直在筹划的事情。
但为什么是沃尔沃?前不久有人问李书福,以18-20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买今非昔比的沃尔沃,赚了还是亏了?李书福表示,福特和沃尔沃这十年来花了上百亿美金研究新能源技术,仅从这点来看,这笔交易就“非常值得”。
李书福说,“新能源车是世界汽车工业的未来,到时候,吉利生产的所有车都将是油电混合动力车。
但凭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的进度。
”这样看来,李书福对于沃尔沃的倾心,与腾中收购悍马不一样,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趁着金融危机欧美汽车市场的混乱来“凑热闹”,而是真正从吉利汽车的发展、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角度筹划多年,稳稳的抓住了福特“卖沃”的这个好机会。
当然,李书福绝不仅仅是看上了沃尔沃的新能源技术。
吉利与李书福的战略转型从1998年第一台吉利轿车上市,吉利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已经走了近12个年头。
吉利从“描红”学起、从低端入手,到逐步掌握轿车核心零部件和整车研发的先进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成功地转型为能够全面研发初、中、高级轿车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零部件的汽车企业。
从最初的“造老百姓买得起好车”,到2007年5月,吉利汽车明确提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核心竞争力也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
吉利在变,这是人们对于吉利汽车的直接感受。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到今天的吉利熊猫、帝豪EC718,产品的进步触手可及。
产品的进步,支撑了吉利的战略转型,推动了吉利的品牌重塑。
吉利的变化,根源在于吉利这艘大船的“船长”李书福的理念在变。
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国际化的理念和思路,让李书福近几年不再将目光集中在价格战和短期利益,而是在国际和国内汽车业中不乏大手笔。
同时,吉利现在的团队,已经不是当年的可比,它现在已经走向国际化,有国际化的管理团队。
金融危机后,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的很多华人都希望回国发展,这也为吉利提供了人才抄底的机会。
吉利海外并购的经验在很多人眼中,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收购遭到了不少嘲笑。
很多人谈起上汽并购双龙的失败经验,以及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分道扬镳,都担心吉利于沃尔沃未来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否会阻碍其发展。
但是在李书福的眼中,恰恰是并购本身,会制造出真正的优势。
“肯定会有文化差异,但是如果引导得好,使用得当,会产生混血的优势,”李书福说。
以吉利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为例,澳大利亚DSI用它的技术,在中国生产自动变速器,觉得设备投入要十个亿,但是在中国,五个亿就完成了。
“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对中国成本的理解他们是很欠缺的。
”李书福说。
这些经验都成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战前准备”和积累。
双方互相需要达成双赢还有最后一点必须要补充的,那就是交易双方能够成功签约,最大的基础就是“双赢”,都得到了各自想要得到的,这才是关键的前提。
(二)决定性作用:1、吉利对待沃尔沃的态度佳:在1999年之后的10年间,沃尔沃全球销量才一路狂跌,一直降到了30万辆的水平。
而1999年这个时间节点,正式福特收购沃尔沃元年,“福特入主的十年才是沃尔沃衰退的十年。
”业内专家告诉新浪汽车。
“虽然收购沃尔沃之后,福特前后花了超过100亿美金的研发资金,但对于福特而言,沃尔沃只能成为众多品牌中的一部分,经营管理自然没有原来瑞典人自己管理全力以赴。
这次吉利与沃尔沃结盟的性质则大不相同,吉利是把沃尔沃像个宝贝那样倾注所有能力来经营,复兴沃尔沃的口号也正是吉利的心声。
2、07年底特律车展抛橄榄枝伦敦会定方向:在出席2007年初的底特律车展期间,李书福就与沃尔沃汽车的高层进行了非正式接触,表达了有关结盟的意愿,双方对此都持开放态度,为之后的深入谈判打下了基础。
一年之后的2008年春天,相关各方在伦敦举行了真正的首次会面。
参与的人员级别相当高,除了李书福之外,还包括福特的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的首席财务官,以及后来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洛希尔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
而首次会面之所以选择伦敦,与吉利收编锰铜汽车之时,在英国政商各界形成的良好关系有关,这样李书福通过吉利在英国的影响力,给沃尔沃国际化的第一印象。
此次会面为2008年秋天在沃尔沃总部瑞典哥德堡展开的正式谈判奠定了基础。
3、收拢了重要人物:张芃策反前沃尔沃ceo成关键先生,除了外界一直认可的张芃、童志远、沈晖、袁小林之外,一位起主导作用的人物是沃尔沃前任ceo汉斯·奥诺夫·奥尔森(Hans-Olov Olsson),奥诺夫·奥尔森已经加入了吉利沃尔沃的董事会。
在西方世界对吉利汽车和李书福并不了解的时候,策反这位关键人物就显得极为重要。
担任此次“策反”重任的,就是被称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幕后师爷”的张芃,这位曾在国际能源巨头英国BP石油担任过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的国际化高管2007年加入吉利集团任副总裁,在他的游说下,奥诺夫·奥尔森在此次收购中担任了吉利收购沃尔沃事务专项顾问,凭借着在沃尔沃和福特深厚的人脉关系,以及担任洛希尔银行顾问的身份,为吉利完成最终收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4、收购DSI实为沃尔沃做准备:吉利在2009年3月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制造商DSI时,就已经在为沃尔沃的经营做准备。
此外,吉利在山东济宁的DSI工厂即将投产,产品也在为成为沃尔沃全球国内供应商做准备。
DSI原先就是福特的供应商,吉利选择收购它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为将来的沃尔沃项目做准备了。
DSI的国产不仅为吉利现有产品提供零部件,也为沃尔沃做配套,不仅与‘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承诺不相左,也能为今后沃尔沃国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