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省会杭州,在浙江省的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建有四个专门从事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生产的制造基地,现已拥有年产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和2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2006年,通过市场的精耕细作和品牌的有效推广,吉利汽车销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全年共销售各类吉利轿车近20万辆,同比增长40%以上;出口近15,000辆,同比增长11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同比增长41.88%以上;实现利税近15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全国轿车销量排名第九,1.5L以下轿车销量排名第二。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奋斗中,吉利汽车凭借其正确的市场战略选择和行业定位,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

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吉利集团向福特公司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银行票据,余下资金也将在下半年陆续结清。

随着吉利沃尔沃的资产交割的顺利完成,也意味着这场至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分析(一)、国际环境: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是在全球对外投资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自2004始,全球范围内对外投资的总额在不断增长,尤其到2007年,发展中国家以及地区的对外投资总额突破了历史记录,创下新高。

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所创伤,但是全年中我国的对外投资额度除金融业外仍在平稳上升。

可见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大范围的经济衰退并没有过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

此外,我国汽车业销量于09年2月开始,已经超越了汽车也巨头美国,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而吉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鼓作气进行了并购。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研究考察沃尔沃8年之久,与福特开始接触谈判也近3年之后,于2010年3月28日宣布正式与福特汽车公司签订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获得其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二)、国内环境经济方面: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变是汽车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年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汽车的产销量达到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汽车工业的高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中的问题,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了汽车企业纷纷扩大能力,行业面临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汽车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产业重组进展缓慢,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优势不强,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自主创新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展缓慢。

2011年以来,汽车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适度平稳的增速有利于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而加快结构调整又有利于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平稳地增长。

技术方面:吉利自主研发生产了“世界先进,中国领先”中国第一台CVVT 发动机,其燃油经济性得到了消费者认可,在汽车安全性方面,吉利拥有了自己的EPS技术、BMBS(汽车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技术,在车身碰撞安全性方面,吉利的远景实现了四星级的安全标准,在汽车核心零部件变速器方面,吉利的手动变速器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吉利汽车发展十年之后,除了自动变速器是影响当前吉利汽车核心零部件匹配的软肋之外,可以说吉利破解了汽车生产的其他所有核心技术难题。

而目前吉利对DSI公司的全资收购,把影响吉利当前强势发展的这根软肋彻底抽掉了。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可行性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战略的提出是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吉利的高层主管认为这次的收购无论对于吉利还是沃尔沃都是一次挑战也是机遇,下面结合前面背景来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符合其长期战略发展计划的: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车市形势日趋严峻,各厂商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主推经济型汽车的吉利集团自去年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初步效果在下半年的车市严冬中逐渐显现出来,整个集团销售量逆势而上。

吉利的主要措施有:1、实施战略转型。

集团定下了争取用3-5年时间按照“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完成从“低价格”战略向“低成本、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战略转型。

2、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从以往单纯的一般贸易向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同时进行海外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初步构建了海外业务的体系,完成海外主要市场的网络布局,培养了一批具备海外业务经验的业务和管理人才。

3、实现全面的技术领先。

吉利在高速爆胎安全领域推出了B MB S技术,即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彻底化解爆胎风险,同时在油电混合动力、电子等平衡动力总成技术等方面也实现重大突破,吉利远景C-NCAP成为目前碰撞安全性能测试中唯一获得四星级的自主品牌轿车车型。

从此看出,收购沃尔沃的计划与以上战略不谋而合。

首先,在去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政府为提高经济建设,采取政策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如扩大贷款规模和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以及政府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给予贷款贴息,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恰好符合国家政策条件,在资金上会得到国家的支柱。

虽然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相对于福特当时收购沃尔沃时64亿美元比较低,但对于吉利汽车这个刚刚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还是一个不小的投入,政府资金上的支持为收购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品牌的价值也受到了一定的贬值影响,在以前,吉利想以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时不可能的。

同时,沃尔沃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和宝马、奥迪等为人所熟知的轿车品牌齐名,它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是可想而知的,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为它开拓海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吉利汽车走向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借助于沃尔沃的名气,吉利汽车将自己的 3 品牌打出去。

在这次的收购过程中,外国媒体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国内媒体,这恰好就是一次免费的广告效应,将吉利汽车推向了风口浪尖。

吉利在实现其堪称中国汽车厂商迄今最具雄心的全球化扩张计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最后,国际一流品牌、业界领先的安全技术、丰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积累,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沃尔沃的诱惑力大到让任何一家具有战略雄心的企业都无法抗拒。

沃尔沃的软肋是盈利能力不足,原因是高企运营成本遭遇销量下滑。

而吉利的核心能力在于领先业界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对中国汽车市场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吉利汽车这次收购的是沃尔沃100%的股权和知识产权,收购成功后,吉利汽车对这些关键技术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吉利汽车正从“低价格”向“低成本、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战略转型,而国内的轿车品牌一直是利用市场换技术,因此不可能将成本降低下来。

沃尔沃以其领先的安全技术而闻名,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后,可以将其专项技术运用到吉利汽车生产中去,这就大大降低了研发过程中的成本,这也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重要原因之一。

吉利汽车之所以以较低的价格和领先的技术水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就是吉利汽车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技术。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的结合,将他们的核心技术连在一起,前景不可估量。

总而言之,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时符合其战略规划的。

通过对吉利汽车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吉利汽车从2007年以来开始致力于提高它的品牌形象,由原来的低端产品向高端的转型,抓住金融危机的机会,想办法占领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抓紧时间研发新技术,降低成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而沃尔沃恰恰能够为吉利汽车战略计划提供便利和条件,因此,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因素。

三、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的利弊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其实对于吉利汽车集团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业迄今最大规模的海外汽车收购案,也是本土汽车产业海外战略的关键性转折事件。

至此,中国本土汽车集团正式拥有了豪华品牌,改写了中国汽车业无独立豪华车品牌与核心技术的历史。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问题的存在。

沃尔沃在收购之前由于盈利能力不足和企业运营的成本过高而出现连续几年的亏损,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吉利汽车需要考虑的。

中国的企业缺少很多在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将才帅才,在运营国际化品牌上缺乏经验,这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很多人都担心,连福特汽车公司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吉利汽车能否解决的好,确实为吉利捏把汗,如果战略处理的不得当会给吉利汽车造成不小的损伤。

在面对这些优势和缺点,吉利该如何扬长避短,下面提几点意见看法:(一)、沃尔沃现在最大的问题节是规模太小,它跟奔驰和宝马比起来规模还是不够的,但是它的研发收入跟奔驰、宝马是差不多的,所以它形成大量的知识产权,形成大量的技术。

由于相对规模比较小,所以每一辆车的成本就比较好,因此就亏钱。

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些技术充分的发挥,把这些产品要扩大销量。

只有规模扩大了,每一辆车的成本就下降了,利润就出现了。

(二)、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对于在国际汽车领域运营上缺乏经验的国内汽车品牌,及其需要在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将才帅才。

因此加强管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也是吉利需要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面对需求巨大的中国市场,吉利需要沃尔沃在中国轿车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原来沃尔沃的产品开发思路是全球化的,以后也不会变,但要增加专门针对中国设计的车型,不是S80L那样简单的加长,而是大量吸收中国元素,专为中国市场设计。

毕竟对于任何一个跨国汽车公司来说,中国这样增长火爆的大市场,都值得专门研发。

测控zy1301 0121304940924 吕赟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