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原因(一)
内容提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剧中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位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而主动地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
短短的两折《闹简》、《赖简》,留给后人一个“说不尽,道不完一的论题。
本文试图在这“不尽不完”中发掘出其中的深刻内涵,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物的其实形象。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敢于在当时根深菩团的封建势力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酉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厘大力量。
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她在《闹简》《赖简》两折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假意儿”,是历来人们议论颇多的地方,下文试述一孔之见。
许多意见认为莺莺反复作假的原因是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受了封建思想余毒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必有的软弱性。
赵军元提出:由于莺莺有较浓厚的封建意识,由于她不得不考虑当时社会青年女子的悲惨命运,因此就构成了“闹简”、“赖简”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①也就是说,由于莺莺头脑里的封建思想作怪,而导致了她的“闹简”、“赖简”。
这是脱离了当时时代特征和人物性格而作出的结论。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元代是一个较开放的朝代。
入主中国的蒙古族封建礼教的统治相对宽松,道德禁忌比较谈泊。
在崔、张的爱情个,莺莺—直是处于主动的地位。
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她大胆而热烈,毫不退缩。
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是探索《闹简》、(赖简)原因的关键。
戴不丸先生在:《论崔莺莺》一书中写道:他(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奋斗目橡。
②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方言”许给了郑恒。
在这么一种情况之下居然和一个穷由波倒、湖海飘零的落寞书生眉目传情,陷墙酬韵,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但是“非法”的,简直就是惊世骇俗。
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为一旦被老夫人发觉,其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对于“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来说,怎能容忍亲生女儿在自包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行为来呢?:莺莺深知在通往自由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均,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止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
老夫人的“赖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
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障碍当然来自于“威严”助老夫人以及老夫人派来身边?坐监行守”的红娘。
可见,莺莺的“闹简”,是出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男一种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对红娘进行试探,竭力使自己的叛逆行为不被老夫人察觉,力求避免正面冲突;这是;种巧妙的策略,也是莺莺聪明和识见之所在。
莺莺的一举一动想瞒过老夫人,当然首先必须瞒过老夫人派来身边的耳目——红娘。
崔、张“佛殿邂逅”“隔墙酬韵”,在关键时刻,红娘总是迎头拨来冷水。
“那壁有人,咱家去来。
”“有人L咱家去采,伯夫人嗔着。
”莺莺摸不清红娘居的什么心,以致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而红娘则明确声明:“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
”而莺莺又需要一个可赖以“内东邻通个殷勤”的人,为她和张生两人牵桥搭线的“重大任’务”只有红娘来担任。
红娘站在哪一立场上,这是莺莺能否成功’的关馒。
驾驾就是这样对红娘又要依靠又要提防。
从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古代的主婢关系来考察,一方面既有“老夫人手执着棍儿摩摩着”,一方面在小姐面前稍不留心就可能告到老夫人面前打下“下截”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老夫人派去充当“私家.侦探”朋红娘,是否可能去公开和莺莺谈论张生的爱情问题呢?而作为一个平时但见个外人就要躲避,在老夫人严格管教之下长岁大的莺莺,是否可能和明知是母亲
派来监视自己的丫环,公开谈论自已随心事呢?答案都是否定的,主仆两人都不能开诚布公的说出心中秘密;于是,在《闹简》一折,一场误会性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请看《闹简》的开场:
旦上云]红娘伏侍老夫人不得空便,偌早晚敢待来也,起得早了些儿,因思上来,我再睡些儿咱。
红上云]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因伏侍老夫人,未曾回小姐话去。
不听得声音,敢又睡哩,我入去看一遭。
这一开场清楚地交待:张生的病情如何一直使莺莺牵肠挂肚,于是”起很早了些儿”,派红娘去打听情况。
因夜间不曾睡好,这才导致“日高犹自不明眸”,还想“再睡些儿”。
而“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的红娘进房时并没有马上将情况来汇报,而是“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帐偷看”。
这就好比侦探般,怎能不令深沉且谨慎小心的莺莺起疑心。
于是她哲且按下满腹焦急之倩,若无其事殷。
“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
莺莺的装模作样又令机灵的红娘觉得“我待便将简帖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
哩。
”于是便“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上,看他见了说什么。
”两人都在互相猜测对方。
莺莺见红娘没有开口,看到了简帖儿,: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霞。
”她马上终止了梳妆,一个“乱”字已将她草率收拾头发,急切看信的心情暴露无遗。
“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曾心烦。
”如画地写出莺莺看信的喜悦,而后却“怒叫\责问红娘,“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她为何要在“孜孜看”之后才发火呢?王季思老师指出:“作者采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红娘先是让莺莺自己去发现张生的来信。
莺莺正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不料被红锒窥见。
”③要知红娘是一声不响放下简帖,然后一旁察言观色,静现其变。
况且红娘到老夫人那里服侍了大半天,有可能信件已被老夫人截获,私情早已泄露,而红娘正一旁幸灾乐祸呢。
这一切怎能不令深沉不露的莺莺疑云大起?于是她先发制人,怒火万丈,搬出于金小姐的架子和一堆冠冕堂皇的措辞来,一副凛然不可亵渎的清高样子。
并数次抬出“老夫人”大驾来加以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