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倭寇一般指的是日本海盗。
早在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期,在日本兼并战争中失败的封建地主、商人、武士、溃兵逃亡到海上。
他们在封建诸侯、寺院大地主的支持、鼓动下,自元末明初开始,就经常侵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劫掠财物,烧杀成性,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祸害和影响明政府统治的障碍。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为“倭寇”或称为“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的组成大多为日本人,真倭多而假倭少。
十五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代的混乱时期,政权分立,各诸侯割据势力相互攻伐。
这种割据对立状况除了体现在政治上外,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上。
为了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而谋取巨大经济利益,各诸侯国都争相与明朝通商贸易,最终导致了“宁波争贡”的发生。
“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勘合的朝贡制度被取缔。
嘉靖皇帝废市舶司,重颁海禁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通商关系。
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商品的价格在日本暴涨。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日本海盗集团便与中国沿海一带的一些势家土豪、奸商大贾走到同一个反面,他们相互勾结起来,以日本海盗为外援,中国寇贼为向导。
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
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倭寇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明嘉靖时期“大倭寇”。
这一时期的倭寇史学界称为后期倭寇。
较之前期倭寇,后期倭寇在人员组成上有着假倭多真倭少的特点。
据史载当时的倭寇人员情况有:“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1]。
可见此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只占少数部分,而大多数则是由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充当。
此外,这时期在东亚海域进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商人也参加了类似于“倭寇”的活动。
一、倭寇的来源有明一代,倭寇始终是明政府的一大统治痼疾,明政府的沿海各省几乎都受到过倭寇侵扰的。
从寇掠北方地区的前期倭寇到寇掠东南沿海地区的后期倭寇来看,倭寇的组织趋向于严密化,人员成分变成复杂化。
纵观有明一代倭寇的人员成分,其人员出身有逃犯、武士、商人、流民、奸民等等。
倭寇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但大体上仍可以分成国内与国外两大组成部分。
造成国内外人员沦为倭寇的原因也有很多,但主要因素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动。
政治上的黑暗,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社会的动荡,使得形形色色的人沦为倭寇。
(一)日本方面1、日本政治上的混乱使大批政客及其追随者逃亡海上,形成一定势力的倭寇集团日本自从后醍醐天皇开始,即公元1336年十二月,日本分为南北两朝。
为了各自利益两大政权时常发生战争;致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后来北朝小松帝打败了南朝,取得了胜利,南朝政权瓦解,南朝残余势力为了躲避北朝的政治迫害,相继逃亡到海上避难。
他们时常勾结九洲一带的不法商人和流劫中日朝三国沿海的海寇,参与寇掠行动,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掠夺财物。
另外从公元1467年到1573年的日本又形成了割据分裂状态,日本史上称这一百多年的时期为“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日本烽烟四起,战争频发,农业生产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民不聊生。
在战争的迫使下,于是又有大批迫于生计的日本人逃避到海上。
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倭寇的势力,为大倭寇的形成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倭患的泛滥,而这一时期正是明朝嘉靖中期。
另外,在日本的分裂时期。
日本国内的许多封建领主依峙着自己的军事力量,不完全服从于日本幕府的命令,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封建统治。
在战争匮乏的时代,这些封建领主时常组织、纵容武士家臣到海上抢劫。
这种倭寇是日本的正规部队,可见早期倭寇中日本军人不在少数。
2、日本社会的动乱,天灾人祸,导致日本难民增多,这是倭寇的另一大来源日本经历了南北朝和战国二百年的内乱,争战不断,加上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日本流离失所的人越来越多。
据日本国史称:“宽正元年(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春,地大震,时比凶荒,道殣相望”[2]。
于是大量的日本人,为了躲避累世的兵革,相继流亡到海上为生,被沦为了倭寇。
3、商品贸易的利益诱惑,使日本商贾入海为寇中日贸易早明代之前就有了较多的往来,到明代更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贸易的发展使中日在商品上得到了互补,方便人民的生活。
由于日本国土狭小,国内资源较少,对中国的贸易更为迫切,依赖性明显。
如“大抵日本之便,皆中国所产;室之布室,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胭脂,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
它如饶之瓷器、湖之织、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3]。
贸易是互利的,不光是中国的商品在日本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日本的商品在中国也为人民所重视。
如日本的倭刀、倭扇、描金饰物等等。
中日两国的商品交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符合了中日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这一时期中日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实行海禁政策,这就使得这些商品在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价格暴涨。
为了谋求商品的差价,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于是就出现了在海禁政策下的私人贸易。
海禁政策下的私人贸易是政府不允许的,一旦发现皆重罪论处。
被发现的海商多选择逃到海上,游离为寇。
(二)中国的方面严格来说,倭寇的产生并不是单一来自日本,中国也是倭寇的一大来源;其性质大同小异。
在倭寇的来源上,中国因内部矛盾产生倭寇要比日本的多得多,其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原因1、政治原因政治上的动乱和黑暗,是倭寇来源的一主要原因。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形成了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其中割据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势力有浙江的张士诚,江苏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等。
在明建立之前,他们一面与元朝政府武力对抗,一面支持部下下海与外国通商贸易,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资本,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随着朱元璋起义军的崛起,盘踞在东南的张、方、陈被相继打败,地方割据政权覆灭瓦解。
原先张、方、陈的部下为了躲避明军的追捕,被迫逃亡海上,占据海岛与明朝抗衡。
“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4]。
他们时常勾结倭寇,打劫海上过往的商船,还引领倭寇对岸上的明朝政府进行报复活动,烧杀劫掠,成为倭寇的一分子。
因此元末明初败落的地方割据集团是倭寇的一大来源。
另外,明朝中后期,朝政日渐腐败,贪官横行,剥削严重,于是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不满和反抗。
特别是沿海一带的人民,由于不堪于贪官污吏的压迫和剥削,相继揭竿而起,聚众起义。
他们为了躲避明政府的镇压,占据荒山海岛,反抗明政府,形成新的反政府武装。
他们有时勾结倭寇或者冒充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扰。
2、经济原因经济的困窘迫使沿海人民铤而走险。
明朝确立统治地位后,朱元璋怀恨于曾助过张士诚守城的苏州、松江、湖州人民,特意加重这些地方的赋税,使得“苏、松、浙江等处的田赋逾他处约十倍”[5]。
沉重的赋税把当地的老百姓逼向了生活的边缘,致使“民不堪命,逃亡日众”[6]。
沿海的老百姓有的逃亡到海上为生,其中有的发展为倭寇的帮凶、爪牙;有的甚至冒充倭寇“鬃发袭倭服”,劫掠沿海地区。
3、海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转为寇明中期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局部的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大量的可供交易商品,商品市场初步形成。
商品交易的巨大经济利润大大刺激了人民的经商意识,其中有经商头脑的便冒险入海与海外通商,并从中获利。
时间一长,海商便成为具有一定武装的势力。
当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正常的、公开的海外贸易之路便被阻断。
为了维持自己在贸易中的利益,于是海商就背着禁令进行私下贸易。
海禁下的私人海外贸易是不允许的,一旦被政府发现就以倭寇处置。
被定性为寇的海商只能沦落海上,参与类似于倭寇抢劫活动;最终变成倭寇。
二、倭寇泛滥的原因(一)日本统治者的支持是倭寇泛滥的直接原因日本自从与明朝敌对后,就纵容、组织境内的商人、浪人、武士到中国劫掠,而劫掠得来的财物多用来满足日本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
为了维护自身的不正当利益,在对倭寇的行为上,日本统治者多持以袒护态度。
如对于朝鲜使者的问责,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仅以“九州海贼所为,日廷不与闻”[7]就敷衍了事。
对于明政府的谴责,日本幕府也概之不理。
例如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遣杨载出使日本,条陈了日本倭寇在中国的卑劣行径:“闻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妻子,损害物命”[8] ,勒命日本停止倭寇的劫掠活动,朝贡中国。
不料国书一到日本,当时的怀良亲王就当场下令斩杀明朝使者五人,扣押明主使杨载、吴文华两人;并于当年出兵劫掠山东等地,报复中国。
胡惟庸案发生后,明太祖致书日本将军怀良;要求根除倭寇,臣服中国。
怀良竟口出狂言回答以:‘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9]。
可见其嚣张程度。
后来日本幕府虽有所收敛,参与了打击倭寇,但那只是作作形式。
为的是借以取得明政府勘合贸易权,因而倭寇仍不时发生。
由此可以说倭寇的泛滥与日本政府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海禁政策引发大规模倭寇是倭寇泛滥的根本原因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明朝罢除福建、浙江二市舶司,自此与日本的通商贸易断绝长达十三年。
日本国小地狭,原本资源就不足,很多时候依靠于中国的输入。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致使中国商品输入日本之路阻断,中国商品在日本暴涨。
为了谋求经济暴利,中国商人和海盗便与倭寇相勾结起来,亦商亦盗,兼行劫掠。
明朝政府企图通过加强海禁,断绝一切海上贸易往来以维护沿海的安定,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求海外贸易,沿海的私商大贾、家门巨室因利益驱使也不愿放弃原先的海上的贸易,至于广大的平民生计也多赖于此。
因此这就导致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在执行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起之者众,私通不得,则掠夺随之”,海禁不但不能根绝倭患,反而使倭患更加严重。
(三)海防空虚,武备松弛,使倭寇有机可乘明朝初年,明太祖命汤和沿海筑防,严加戒备,即使倭寇时有发生,但其活动范围和程度有限,因而没有形成祸患。
明宣德以后,明政府的军事重点已不在于东南地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有所放松,对东南海防建设的投入也日渐减少,导致东南海防日益废弛。
其主要表现有:①缺员;卫所的缺员现象较多,平均仅为原先配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下,不及一半。
其中虚位、老兵、残兵更不用说。
②战船残破不修;出现“沿海战船皆弊败,十存一二”[10]的情况,“急则募渔船,并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船只,辄望风而逃”[11]。
③兵器装备上,明军处于弱势,倭寇用的是日本刀、弓和乌铳,其中日本刀刚硬锋利,刀身长约一米四左右,其长度与重量大约是明军的两倍左右,用双手执刀,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据史载:倭寇“战时用双刀,刀长五尺余,利可削铁,舞则上下四旁皆白,无间可击。
”[12]。
而明军配备的短单手刀,刀身只有部分钢制,单手使用。
明军装备与倭寇的差距,致使明军在抗战争中伤亡巨大,进而产生了对倭寇的畏惧心理,作战能力更弱。
这致使“寇掠则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13]于是倭寇横行,猖獗泛滥。
(四)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明中叶开始,明政府政治日趋腐败;明英宗、武宗昏庸无能,致使宦官王振、刘瑾相继专权,暴虐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