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古典时期: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

关注点在于自然界。

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

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

因而是反现实的。

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

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

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

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

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文艺复兴时代: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

“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

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和文艺的教育娱乐功用来为文艺辩护,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些问题主要有:古典的批判与继承:当时学界分为新旧两派进行论争,保守派崇尚古典权威,而新派却认为意大利文学同样伟大。

这场古今之争对活跃文艺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结合创作实践,对古典加以批判吸收。

(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17c法国古今之争和18c古典浪漫之争是其延续)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当时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大半一方面要求艺术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也见到艺术要对自然加工,要求理想化和典型化。

对艺术技巧的追求:古典时代轻视技巧,但由于文艺复兴时期不少艺术家同时是科学家和手工业劳动者的缘故,他们意识到技巧的可贵。

其中以达芬奇和薄伽丘为代表。

尽管他们对技巧的追求有形式主义的一面,并且和当时关于想象和创造的理论有些矛盾,但是把劳动的成功和美感联系起来的思想对美学也是一种可宝贵的新贡献。

文艺的社会功用:美与善的关系问题被提出来(文艺与道德),辩证的观点尚未出现,总倾向是重视文艺文艺的教育作用,对象是人民大众。

美德想对性欲绝对性:在柏拉图绝对理式依然有市场的时代,绝对美概念占优。

但有人徘徊两者之间(如德国画家杜勒),康帕涅拉是持相对论的少有例子。

法国新古典主义:16、7世纪之交,文化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法国。

法国经历了百年战争,逐渐建立起了集权统治。

新古典主义是于中央集权妥协的产物,是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体现,迪卡尔的《论方法》是其代表。

他承认了二元论,却没有意识到精神对物质的依存。

片面强调理性,忽视了感性的重要性。

布瓦洛的《论诗艺》则是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新古典主义者相信:1普遍人性论,2文艺具有普遍绝对的标准,3希腊罗马文化久经考验,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时期,新古典主义和新兴资产阶级进行了一场古今之争。

圣厄福若蒙具有发展的观点,是今派中的杰出者。

英国经验主义: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济、自然科学都有了迅猛发展。

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

经验主义哲学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

在文艺实践上,莎士比亚,密尔顿,市民文学和浪漫主义萌芽相继出现。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建立在此二者之上,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夫兹博理、哈奇生、休谟、伯克等。

他们一直着重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把想象、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放在首位。

缺点在于缺乏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过分重视生理和心理基础,把人质看作动物性的人而非社会性的人,忽略了理性的因素。

法国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美的本质:主要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问题。

有五种看法: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2.新柏拉图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既快感,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主义——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古典主义:只有可凭借感官感受的物体及运动才说的上美。

古希腊人把美限于造型艺术,很少人就诗和一般文学很少涉及。

古希腊人说和谐多过于美。

理性派认为美的事物符合他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经验主义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上升和经院哲学的下降。

古典主义的席勒把生活看成艺术的内容,形象看成艺术的形式,美则在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体,既活的形象上面。

黑格尔的美的定义适用于艺术美,自然只处在自在阶段,还不能自觉,自然美是低级美典型人物性格: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揭示出普遍性和典型性;诗写得仍是个别人物但须见出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是数量上的平均数。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典型与文艺的高度真实性和整一性分不开。

典型化所对立的是概念化和公式化。

类型说和定型说不但反对个性反对变化,要求规范化和稳定化。

狄德罗认为理想人物的形象应显出同一类型人物最普遍显著的特点,而不是某一人的精确画像。

18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吧典型的重点摆在普遍性上,18世纪后则典型的重点逐渐主要到个性特征上。

典型作为“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有两个问题,1.重点是摆在一般还是特殊上。

2.典型化应该从一般出发还是从特殊出发。

歌德认为要从特殊(现实)出发,席勒认为从一般出发(概念)。

恩格斯认为,没有典型环境就没有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他的主观性,浪漫主义在接受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浪漫主义回归自然的口号,主要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

现象的精确性和本质的精确性是两回事,自然主义看着前者,真正的现实主义是后者。

席勒的古典主义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则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来表现。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同一位作家可能兼有浪漫与现实主义。

只有消极的浪漫主义才坚持自我中心,蔑视客观,完全陶醉于主观情感和幻想而落到主观主义。

只有流于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才坚持对现实中浮现现象作为依样画葫芦的抄袭,蔑视主观,完全沉没到细节而落到客观主义。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这一看法在西方是一个出现最早的看法。

一般所举的理由是:美只关形象,而形象是由感官直接感受的,所以只有可凭感官感受的物体及其运动才说得上美。

就艺术来说,古希腊人一般把美只局限于造型艺术,很少有人就诗和一般文学来谈美,因为用语文来描绘形象是间接的,不是能凭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需通过理智的。

由于此缘故,古代人就想到美只在物体形式上,,具体地说,只在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配合上,如平衡、对称、变化、整齐之类。

古希腊人说“和谐”多于说“美”。

和谐的概念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出来的。

它就是后来文艺理论家所常提到的“寓变化于整齐”或“在杂多中见整一”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他于要求文学的首先是真;不过他谈到和谐感和节奏感是人爱好文艺的原因之一,并把文艺作品须是有机整体的原则提到最高的地位。

他在《诗学》第七章明确提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也还是就物体形式来谈美的。

这种“美在形式”的看法一直盛行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甚至十八世纪。

启蒙运动时代,德国的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型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种最高的美的理想主要体现在形体的轮廓和线条上。

他已认识到艺术美有理想或内容的一方面(如静穆、单纯、高贵、伟大),较单讲求形式的似稍前一步,但他要求的毕竟是抽象的理想表现于抽象的线条或形式,且他反对表情,故形式仍然是首要的。

同时代的莱辛在确定诗画界限时,本要驳斥文克尔曼的希腊艺术不表情的看法,实际却又与文克尔曼站在同一形式主义立场上,还是以为美在物体形式。

德国古典美学最大代表之一康德,其美学观点中也有一方面是继承这种形式主义的。

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所分析的美也只是由感官直接感觉到的美,也即物体及其运动的形式美。

从对物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做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

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

他是德国“形式美学”派开山祖,近代“实验美学”也是从此出发的。

(P646)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完善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

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在一起,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

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叫做美。

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以莱布尼兹为首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基础上发展了这种美即完善说。

相关主题